这本书为什么炙手可热?
这是读者第九篇读后感
文/黄维东

一段时间以来,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在陇原大地广为流传。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去了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迹可谓国人尽知了。八步沙人不向自然灾害低头,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必将成为西部乃至全国人们传承和学习的榜样。
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已经在新闻、网络媒体上报道过,当我只知道个大概。而对他们可歌可泣事迹的全面了解,还是通过拜读著名1号作家陈玉福的长篇小说《八步沙》后,才有所感悟和升华。作者以主人公讲述爷爷、爹和他本人三代人故事的形式,用朴素的语言,真实的生活,将八步沙人前赴后继、治沙除害、摆脱贫困、改善环境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情节生动,感情丰富细腻,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我虽然生长在黄土高原,但从小到大对沙尘暴为何物,一无所知。但每年的春季,都有黄风从西北刮来,吹得人灰头土面、寸步难行。后来参加工作,听人讲,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就是从甘肃河西的荒漠戈壁吹来,日积月累,经历亿万年的变迁,形成了如今的黄土高原。经过深思,我对如此大胆的设想也颇有些相信,按照物质不灭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西部的尘土在减少,那些雅丹地貌和留下的戈壁滩就是明证,这些尘土去了哪里?在西北风的裹挟下,它们翻越祁连山,跨过黄河,尘埃落定,堆积成黄土高原,在雨水的冲蚀下,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不是没有可能。

2013年,我带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沿黑河从上游向下游,考察流域生态环境。某一天下午,当大客车行进在正义峡到航天城的半道上,突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车好像坠在了云里雾里,沙尘“呜——呜——”“呕——呕——”地吼叫着,我们一车的人都吓坏了,感觉世界的末日到了。让司机停车,司机不答应,说车不能停,停了沙尘会把车埋了。车慢慢挪动着,等风小了,稍能看见路面,接着加快出发。
接近傍晚时分,进入金塔县,又刮起了大风。夜色中,沙子在车灯的光束中舞动,我分明看到,流沙从马路的一侧流向另一侧,好像它们比我们还着急,要赶到目的地似的,只是我们南北向行,它们西东向跑,这种垂直向的互相干扰,最终的结果是,前面的路面几乎看不清,车好像飘在流沙之上,摇摆着,飘移着,成了空中飞行的客机,向前一步步滑行。砂砾敲打着车身,发出“嚓嚓”“啪啪”的声响。除了司机,我们一车人都未见过那阵势,有的吓得面如土色,有的哇哇大叫。最后打成了协议,安静下来,听天由命。还好,过了一阵,风沙骤减,车身渐稳,我们终于躲过一劫,提心吊胆地到达了航天城。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沙尘暴面对面接触,领教了它的威力和邪门,后来,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其实,在河西走廊,沙进人退,人进沙退,从古至今,人们与大自然的拉锯战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在河西走廊东段,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土门镇,有个叫八步沙的地方,是河西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在那里,如果说过去的人们,为了生存,保住良田,护好家园,是在被动地不自觉地治沙,那么,到了“爷爷”这一辈人,六个人联手承包八步沙林场,他们是主动向沙漠宣战,积极向沙漠挺进,这是一种自觉的有目标的行动。以我“爷爷”为首的六老汉带领乡亲们,大干苦干,总结发明了“一棵树一把草”的治沙经验,提高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第一战役治理荒漠达2.5万亩。
随着爷爷一辈人的生老病死,八步沙是进是退,父辈们治理出的一片绿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候,接班人的问题提上了八步沙林场的议事日程。一面是八步沙需要接班人,一面是外面世界的利益诱惑,一时矛盾冲突,抉择在即。“爷爷”一直以来的拳拳期望,不容置疑的决心……让我“爹”被动的到了八步沙,成为了第二代治沙人的代表。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那一场沙尘暴,给古浪县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二十三个活蹦乱跳的小学生被夺去了生命——那次惨痛教训,让我“爹”如梦初醒。他先是辞去了供销社的优厚公职,最后再次放弃了去省城发展的机遇,毅然决然地接过了爷爷的重担,一头扎进沙漠,继续投入到了治理沙漠的战斗中。

而此时,前所未有的困难也摆在了第二代治沙人的面前。因为种种原因,上面取消了植树造林补助,八步沙林场面临人心不稳、人员解散、沙进人退的境地。关键时刻,我“爹”并未退缩,提出了“以农促林、以林治沙、以副养林”的治沙思路。随后,他们打井取水,种植作物,不但有了收入,而且稳住了队伍。这为八步沙人继续推进沙漠的绿化工作创造了条件。
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第二代治沙人清醒地认识到,不发展经济,就摆脱不了贫困,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难以继续推进治沙的步伐。改革开放,农民吃饱肚子后,又开始修房,人们对能做房梢的花棒需求增多。林场在适当开发林木,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沙产业的同时,并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大胆地承保了黑岗沙十几万亩的沙漠绿化治理任务,将腾格里沙漠继续向后推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时候,第三代人出场,在八步沙的舞台上,将治沙推向了高潮。他们凭借科技知识,引进先进设备,用机械压沙,减少了劳动力,更大地提高了治理效率。他们有知识,有理想,不断创新,发展沙产业,建起了沙生植物深加工产业园,创办了养殖场、沙棘饮料厂、枸杞采摘园、沙生药材厂、绿化公司等五家子公司,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

一个人治一辈子沙,难能可贵,两代人在一处治沙,实属不易,三代人治沙,几为传说。正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光荣的使命担当,六老汉这帮在别人眼里的“疯子”,一心扑进沙漠,迟志不渝,让沙漠变绿洲,使八步沙人的未来有了希望。
我父亲生前也是个爱栽树的人,记得,在我们家庄前屋后,沟沟岔岔,到处是他栽的树,有榆树,柳树,椿树,杏树,果树,白杨树,花椒树,柠条……有了这些树木,可盖房,可烧柴,可做家具,可造农具,可编笆篱门……所以,我对搞绿化的人一直以来都很崇敬,而在环境更加恶劣的河西走廊,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壮举,更是震撼了无数人的心。
2019年9月5日至11日,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提出的关于黄河治理保护的指示精神,我有幸参加了省上安排的黄河治理保护调研。在黄河主要产流区甘南玛曲,沿黄两岸的草场沙化问题,打破了我对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认知。黄河在玛曲段呈“U”字型,两条廊道形似河西走廊,大风畅行无阻,为风力侵蚀提供了天然动力;河道百转千回,水流左右摆动,演绎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自然律,古河道留下的沙土,为沙尘流动提供了源头。据此判断,这里的草场退化,不是干旱(此处降水量达600毫米以上),而是风力侵蚀沙土所致。我刚看完长篇小说《八步沙》,直觉告诉我,玛曲草场沙化有类似八步沙的地方,所以,突发奇想,竟然给他们提出八步沙人“一棵树一把草”的治沙经验,看对解决草场沙化问题是否有帮助。一部长篇小说能够给人以启迪,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就不得了。而陈玉福的长篇小说《八步沙》让我有了在甘南州尝试,解决草场沙化的问题,实在是功莫大焉。

作家陈玉福过去只是听说,他有一系列的长篇小说问世,尤其是“1号系列”“1号首长系列”“女子1号系列”“国家系列”等长篇小说,非常有名气。后来,他又把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并且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还获得了国家级大奖,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情。如《女人的抗战》《建军大业》《热血军旗》《1号情报员》等。但是,我对他只是神交,没有见过他。现在,他的长篇小说《八步沙》非常火,不但登上了全国“文学好书榜”而且还引起了深切关注。我看过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特别好的长篇小说,紧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以三代人治沙为主线,反映八步沙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同时融入青年人的爱情生活和对事业的追求。不仅如此,《八步沙》还安排反面角色衬托现实,更加突出了人物性格,这就使故事动人心弦,十分接地气。在党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之时,陈玉福老师将长篇《八步沙》奉献给广大读者,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非凡。


作者简介:黄维东,甘肃榆中人,从事水文工作,业余爱好文学,在《西部人文学》《故土拾音》《1号文化总网》等媒体发表多部网络文学作品。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