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名臣曾国藩家风传承赏析(散文)
作者:周冬柏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杇,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世人对晚清名臣曾国藩“人品官德和个人修为”最为经典的评价。连后世的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均有“独服曾文正公”一说。
笔者今年初春时节,慕名到湖南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故居参观,深为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故居富厚堂、成长地黄金堂的300多幅楹联、《曾国藩全集•家书》1500余封以及曾家6代共39万册藏书彰显的良好家风所感染。似乎那每一副楹联、每一块匾牌,或每一封家书、每一册藏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家风故事。尤其是曾氏家族从曾国藩兄弟五人开始,至今190余年,绵延至第八代孙,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并已为众多社会历史学家所关注。
我不禁感叹:非但曾国藩的从政之路、用人之术和治军之道,历来受到后人的关注,其修身之法、齐身之要、教子之方,更为世人所推崇和仿效。因此,吾虽回穗数月,对曾国藩传承家风的作为,仍有所思,有所悟。故在此略作一番肤浅的赏析,以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曾国藩家风传承的基本内涵,既彰显了传统的中华耕读文明的基本内核,又体现了鲜明的曾氏家风特色。
耕读传家。曾国藩出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缙绅之家,标准的“耕读传家”的倡导者。所谓“耕”而又“读”,耕则可以自守,读则可以入仕。他认为,官宦之家只能延绵一两代,商贾之家而勤俭者能延绵三四代,耕读之家而谨朴者方能延绵五六代。因而他将先辈“耕读为本”的祖训,衍化为八字诀,并加以阐述。即“书蔬猪魚、考宝早扫”。“书”者,勤奋读书,广博求知。“蔬”者,自耕田圃,种稻种菜。“猪”者,开圈养猪,“有肉吃乃家政之要务”。“魚”者,开塘养魚,“屋门首塘养魚,也有一种生气”。“考”者,及时祭祀,敬奉祖先。“宝”者,邻里亲邻,友善相待。“早”者,早睡早起,生活规律。“扫”者,洒扫庭除,勤劳整洁。
勤俭为本。在曾国藩故居古朴恢宏的建筑群中,有不少楹联广为传颂。然而,最能体现其家训思想当属悬挂于白玉堂正厅两侧的这副楹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悌同科”。意思是,居家过日子,勤于劳作、生活俭朴是最根本的方法,尽心尽力耕田做事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对家庭兴旺发达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据考,此联乃曾国藩亲自撰作,并奉为传家之本。

孝道为先。曾国藩认为“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曾氏家训“八本”中,“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即以孝为根本。“治家八诀”中的“考”,就是“孝”的体现。家规“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将“孝致祥”作为第一家规。兴家“四字诀”的“勤、俭、孝、友”,也把“孝”列为兴家的重要内容。并将“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扩展到“以善养人,以德服人”。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开明务实。曾国藩教育子女和后人,向来秉承开明务实的精神,并不苛求他们在科举中取得功名,而主张“读书以明理”,鼓励他们多读有用之书,多做实用学问。甚至包括西方的数理化及天文知识。这对靠科举考得功名而步入仕途的曾国藩来说,的确是不易之举。后来长子曾纪泽被清廷任命为驻俄大使,主持签订《中俄伊黎条约》,以外交手段收回新疆伊黎。次子曾纪鸿在数学研究中取得很大的成就,并著有《炮攻要术》6册、《电学举偶》等专业著作。
戒骄奢逸。曾国藩认为,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把“骄、奢、逸”三字作力覆家丧身的主因,可谓切中要害。他居官数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之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告诫家人“不忘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无疑体现了他的治家智慧和远见卓识。
曾国藩不仅是曾氏家风的主要倡导者,而且是身体力行、率先践行的楷模。
曾国藩28岁中进士、点翰林,随后十年七迁,官至二品,职兼五部,创造了京城官场奇迹。以致于“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流传甚广。殊不知,曾国藩并非“逢迎有术、升迁有门”之辈。他的成功靠的全是“勤奋好学、踏实任事、耿直廉明和个人修为”。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将“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下”的楹联悬于府内,时时警醒。彰显其为官为人之道。他曾对部下坦露心声,“仆与阁下及诸君子相处十年,谆谆以勤廉二字相劝。仆虽衰老,亦尚守此二字兢兢不懈”。又对国荃、国葆说,“余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弟之用以自惕”。这些思想和作为,正是其家规家训在从政生涯中的自觉践履。
“勤”是曾国藩的为官之基。少年曾国藩就勤奋治学。步入仕途后,更毫不懈怠。曾国藩认为官应有五勤。“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察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在京期间“勤于公职,署中办事无虚日”。兼职五部,仍学习不倦。在工部,尤究心方舆之学。兼兵部侍郎,又研习兵学,探寻除弊之策。在军中,曾虽一介书生,仍“奏牌书札,躬亲经理,不假手于人”。
“廉”是曾国藩的为官之本。曾刚入仕则立誓“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子孙为可羞可恨”。后为官30年皆着布衣布袜。每日吃饭以一荤为主,民间戏称“一品相”。曾国藩认为,官橱少一双箸,民间宽一分之力。并在大堂亲书“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以此自勉。曾国藩北上任直隶总督时,下属送去贺礼和送行诗文,他分文不取,只收下1000多篇诗文。时人赞曰“只有清风携满袖,江南江北送行篇”。

“直”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早年的曾国藩性情耿直,昂然自信。上疏奏折直陈己见,毫不畏避。任京官时因不避嫌疑,任事果敢,还得罪了众多名族权贵。又因职责所在,连续上奏分析时弊,陈述建议。咸丰帝虽摔折不悦,但事后仍予以肯定。曾第二次复出后,虽略改前辙,将“直”改为“谦”,锋芒稍有内敛,但那股耿介之气、务实之风却并未完全消磨,倒成为其为官治政的一大特色。
掩卷而思,曾国藩之所以成为“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晚清重臣和封建时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正是他在腐败没落的清廷中,仍能“独善其身,出污泥而不染”,坚持自己的人生哲学,传承弘扬传统的优良家风所致。“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在喧嚣的红尘俗世中,我们不妨仿效一下曾公,静下心来,修行养性,戒浮戒躁,亦或是一件有意义的乐事。

作 者 简 介
周冬柏:湖南衡阳市人,现居广州。文学爱好者,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创作的散文、诗歌散见于《羊城晚报副刊》《诗刊》等。素以语言朴实、文字优美、感情细腻而受到读者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