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牧作品 精选散文

最后的风景
文/夏牧
微露的晨曦洒在江面,古老的蓬帆特立于木船上。徐徐的清风兜满蓬帆,推着木船走过青山绿水,走过江岸排楼,引得游人频频回首,仿佛梦回遥远的童年,那个上世纪的中叶。这是我们不久前游览襄樊,坐观汉江的一抹风景,至今难忘的风景。

童年的记忆如此深刻:源远流长的蟒蛇河,一艘艘木船,一根根桅杆和一片片蓬帆游走水上,铁锚居前,木舵尾后;若是几条木船首尾相继,蓬蓬间距,帆帆紧随,便是水上船队。逶迤的船队行驶在蓝天下的碧水间,绿岸徐徐远退其后,那是绝对的流动风景。但在而今却已无影无踪,偶见一面堪比目击国宝大熊猫。
木船篷帆是祖祖辈辈沿袭了多少年的水运方式,承载过多少人的拼搏和梦想,也带来过多少人的欢欣和希望。但随着柴油动力机船的普及,特别是公路运输的四通八达,篷帆木船便相形见拙,最终难敌现代运输方式,从式微走到没落,乃至彻底消失,是必然的结果。汉江船帆可能是最后的坚守,也可能是最后的风景。

最后的风景不仅是木船篷帆。乡河边的风车篷帆亦是如此。我从十二三岁记事时起,就曾追着风车跑,坐上风车转。家乡的河渠畔,大风车和洋风车不下一二十部。劲风大转,微风小转。车轴带着桴板顺着槽筒,不知疲倦地翻水入渠,然后潺潺缓缓地灌溉秧苗、荸荠和茨菰。吱吱呀呀的车轴声和哗哗啦啦的水流声交织成动听的田园交响曲。禾苗则伴随这古老的水流声而蓬勃生长。最有意思的是,顽童爬上横档随车转,那份童趣至今挥之不去梦依稀。
但是,这般风吹篷动水哗哗,十里开外见白帆的场景不见了。以至于乡村的小孩趣把风车的故事当传说,以为那是遥远的过去了。当然也确是遥远的过去了,还是我们童年时候的事。
前不久听说西乡一偏僻的老庄子有一老木匠,不甘心失传自己多年制作老风车的独门技艺,竟喝令儿子跟他学手艺,并亲自动手花了半年时间,耗资万元制作一部微缩的立式老风车。曾想前去寻访老木匠,无奈路途遥远,又无法驱车,只得暂时作罢。但我敬佩老木匠的执着,敬畏老工艺的宝贵。即使微缩的风车也是绝对的传统工艺,绝对的旧时景观,也算是最后的一道风景吧。
老家北边有个叫青沟的小渔村,曾经是一片汪洋水荡,除了芦苇就是鱼虾。世居其间的村民便驯养老鸦以捕鱼为生。最盛时全村有上百户驾舟凌水放老鸦。本地放过到外地,最远的涉水百里开外的宝应湖,甚至放到洪泽湖。但如今全村仅剩下三户养鸦人,而且都六十开外了。曾经的满河鸦船满河鸦,喧嚣入水捕鱼忙,岸上看客尖声叫,水溅鱼跃鸦人笑的热闹场景也将不复存在,乡人谈及老鸦捕鱼亦似如遥远的往事。

近期又看到现代快报的报道,担忧太湖曾经繁忙的捕鱼景观可能会行将消逝。我曾看过太湖秋汛开捕的盛况。数百条渔船云集湖面,有撒网拉鱼的,有放鸦叼鱼的,还有岸边摇揽起网捕鱼的,人欢鱼跃热火朝天,场景远比海上军演更壮观更热闹。而今老一辈捕鱼人渐退渔场,而新生代又无人肯继,故报人代言老渔人,仰望苍天问太湖,将来谁来撒网捕湖鱼?湖上百船云集千人捕鱼的盛况还能继续吗?
过去内河也常有渔船出没,渔家人白天撒网布浮起鱼,夜晚渔火闪烁河面,清晨鱼虾近捕近卖,钱买物换皆相宜。村民既可端着饭碗看捕鱼,又可廉价尝鱼鲜。可这场景已成昨日往事。不用说河上捕鱼了,就连穿梭河面的小船也已绝迹了多少年。以至于村里孩童偶见一条半沉的小木船,都会惊奇尖叫,视如重大发现。
不啻水上,岸上风景也在悄然消失。过去夏季收麦,秋季割稻,农人门口早已磨刀霍霍,镰刀闪着锋利的光芒。开镰仪式后,稻田里草帽一顶连着一顶,镰刀一把接着一把。那金黄金黄的稻秆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变成一捆捆排列有序的稻把。如今的收割机、拖拉机代替了所有的人割肩挑,效率高得惊人,确是乡人的幸运,只是原野上少了过往的繁忙人气和收获的氛围。

过去早中晚的村庄,炊烟袅袅,白云缕缕。青烟融入白云,白云卷着青烟,青白相间,如诗如画。尤其是傍晚的炊烟辉映着晚霞,绝对是乡村独特的夕烟风景。如今村庄空寂,炊烟全无,空余白云悠悠,晚霞寡淡落寞。场头上曾经碾谷的石磙消失了,田间拉犁的老牛消失了,河里扑翅的趟鸭消失了,村头古老的磨坊消失了。就连北方农民视为家宝的毛驴、黄牛也消失了,山坡上再没有驴套车、人赶驴,甩着鞭、哼着曲的山乡景观。
城市生吞了农村的男女老少,机电包揽了所有的农耕活计。现代的方式生吞了所有的古老传承,乡村为此失去了固有,失去了灵魂。
毋庸置疑,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必然。但也不免使人抱憾,使人怀想。这固然是一种矫情,同时也是一种思绪。也许今天乡村的某些境遇,就是明天某些城市现象的命运;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汽车也会消失,飞机也会消失,火车也会消失,若干年后的人类自身也许会莫名消失。但目前我们还是忆念那份乡情,怀想那些风景,毕竟曾给我们欢乐,曾给我们慰藉,曾给我们衣食。
但愿汉江的帆影、太湖的渔民、水荡的老鸦、微缩的风车和梁上的燕巢,这一路尚存一路喘息的风景且慢消失,且能继续传承。

作者简介:夏牧,男,江苏盐城人,教育工作者。17岁时人物通讯首登新华日报,46年文字历程,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近千篇首文诗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学报、深圳特区报和新华月报、河南文学、散文百家、都市头条等百余家国家和省市社科文学类报刊平台,有作品多次获奖,并荣登央视中国当代文学杰出文豪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