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岁月
文/余世新
☞♬ ♬ ♥♬ ♬ ☜

一
往事如烟似梦。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老同学胡增辉等几个爱好文学的“浅瓶子”,经不住禁锢了十多年的文艺而复兴后的巨大诱惑和兴奋,在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的一间单身宿舍里酝酿着成立一个高原文学社。至今想起这一段历史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在那一个个的不眠之夜,你一句,我一言,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大仲马的《茶花女》;从唐代的李白,杜甫到印度的泰戈尔;从戴望舒的《雨巷》到裴多菲的《使徒》……。最后在那一个难忘的夜晚,东方快发白的时候,文学社终于被定为“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紧接着又创办了以青海学区刊大学员为主的学习园地—《驼铃》为文学社的社刊。当时,文学社的特刊《驼铃》是在山西刊授大学青海学区联络站的名义之下创办的。

文学社正式成立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三日。召开成立大会的地点定在了湟源县大华乡中学。当时文学社的主要成员我,胡增辉还有任瑛、田瑛、熊兰、张文仲、陈有仓、王彪、袁建中、孙雅静、杨永春、陈永华、李志林、魏安等人。文学社的章程也随之于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八日的第一次全体社员大会上表决通过。它的办社宗旨是:广泛联系和沟通文学渠道;以文会友;以笔见墨,歌颂美好,抨击邪恶,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之一切。抒发其情感,充实其精神,走在新时代的最前列,从而繁荣祖国的文学事业。


文学社由最初的二十多名社员,最后发展到了八十多名。涉及面甚广,由家乡湟源辐射到了西宁、湟中、大通、互助、格尔木、甘肃、陕西、北京、河北、四川、山东、广东、云南等省市区。这里有教师、军人、工人、干部等。社员的作品陆续见诸于《青海日报》、《青海群众艺术》、《西宁报》、《湟源文艺》以及内地一些报刊杂志上。 文学社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创办的社员内部交流的学习园地—《驼铃》,传播于全国各地的文学社团以及广大的文友们中间。每期出刊数百份。由于当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属于不定期的刻板油印刊物,但这份当时很不起眼的小刊物后来却赢得了众多的社会有志之士以及广大的文明诗友们的青睐和赞赏,大批的稿件和信件像雪花般从邮局飘来。在稿源充足的前提下保证了刊物的质量,在大家的热情支持下才有了社会的立足之地以及文学社它旺盛的生命力。


驼铃声声,声声驼铃,它一直伴随在关心它、爱护它,支持它的文友们的身边。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寻空间。通过各种渠道的广泛宣传,大家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努力办社,使《驼铃》深深地扎根于故乡的土壤之中,并传播于全国各地。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前后与全国几十个文学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兄弟关系。如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热血军人所创办的《战地》文学社;广东的《春草》文学社;贵州的《诗薮》;海西州锡铁山的《远方》;辽宁的《凝视》;四川的《跋涉》等等。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一份小小的油印刊物办得有声有色。文学社也随之与一九八七年被编入了《全国文学社团名录》一书中,从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起点,提高了它在全国文学界的一定知名度。文学社的诞生,填补了当时湟源县文学社团的历史空白,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一个业余爱好,执着追求文学事业的热血青年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学团体,也是日月山下独放一枝的奇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曾获得过文学前辈任玉贵、刑秀玲、刘得庆老师以及原青海省政协常委,青海大学教授唐家珍老师,还有众多社会有志之士们的扶持与关怀,使其有了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土壤。它的诞生,曾激励了众多的文学青年,并且纷纷投身加入到了属于自己的这一块天地里来,从而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水平。社员们通过刻苦学习,广交社稷,体验生活,在生活和作品上力求现实和情感的真切交融;在创作上以严谨与浪漫而着墨。对家乡,对祖国的文学事业起到了一个积极、健康、、繁荣的作用,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
《驼铃》是在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的一间单身宿舍里呱呱坠地的。那间不到十四平米的陋室里,在拥挤的床上,狭窄的窗台上到处堆满了书籍、资料、信件等。那时办刊物都是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休息时间里,真是废寝忘食。

当时办刊物条件很差,那部破旧的油印机都是借的,所用的纸张、油墨大部分是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要的,另外的一部分包括信封、信纸、邮资等都是个人掏腰包,并省吃俭用地都花在了办刊物上。于是很大一部分的压力来自于好多家庭,还有一些是来自于不理解的单位和社会,热潮冷风的话时常听到,作为一个《驼铃》人,似乎心里受到了一种莫大的委屈而为它愤愤不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就像佛罗伦萨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父母親是非常支持我的,理解我的。特别是母親,虽然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那时,文学社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有时文学社的成员在家里开会、或者搞一些活动,比如刻印、装订《驼铃》刊物时,母親她始终跑前跑后,给大家沏茶倒水,上街买菜,为大家做饭。在她眼里这些小青年是有上进心的、走正路的、有出息的,凡是《驼铃》里的人。她都热情招待,一天到晚也跟着忙得不亦乐乎。前几年,也就是母親去世前的几个月,她还对我唠叨起一些有关文学社的事和人,还能叫上几个她所熟悉的《驼铃》里的人的名字。到今天,我才真正领悟了我的母親当时是那样的无私以及后人们对她的尊敬和深深的怀念。

肖玉莲女士是文学社的早期成员。是《驼铃》刊物的发行人,也是文学社中心小组的联络员。她在病重期间,也没有忘记自己是文学社里的一员以及所担负的社里工作,她忠于着自己执着的信念、理想和文学事业。直到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病魔无情地夺取了她二十五岁的青春年华。为此,文学社特意为她举行了一个比较隆重的追悼会,还特意为她在《驼铃》办了一期纪念增刊,以及来悼念她崇高的精神,缅怀她纯朴的为人,寄托着广大文友们对她的哀思和深切的怀念。这样的感人肺腑的事情在文学社里是数不胜数的。为此,我时常被深深地感动着、并激励着、鼓舞着我多少年来的人生之路以及文学创作之路。直到今天,我的脑海中还在浮现着过去的那一段难以忘却的《驼铃》岁月……

《驼铃》的成长直到日渐成熟,不是某个人去哺育它的结果,也不是在高级的营养生活中度过的,而是经受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的摧打,在无数个有识之士们的扶助之下才顽强地得以生存,正如它在浩瀚沙漠里的生命力一样坚强。我们的同仁们,有的从太平洋的彼岸送来了深深的祝福;有的从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寄回来那些热血军人们血染的风采;有的从河西走廊里寄过来一封封问候的佳音;有的从柴达木盆地中采集来衷心的话语;甚至有的人从病魔的恶爪下夺回并寄来那颗诚挚、善良的心。有的人牺牲了多少个黄金般的节假日;多少个与有情人的相会;多少个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多少个游山玩水的良机;甚至多少个……

三
忆往事如烟似水,回首寻觅时,一切尽在春天的美好记忆中,回忆在风流中而儒雅。历史在长河中而潇洒。日月山文学社以及《驼铃》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种种诸多的原因而停办,在社会有识之士们的遗憾之余,我和我的那些曾经一块奋斗过的同仁们没有任何的理由不相信,它的精神风范是永存的。它那清脆的铃声永远会激励着有识之士们在文学的事业中继续奋斗;在人生道路上去艰难地跋涉。终会有一天,从浩瀚、干枯的沙漠之中走出去,来找到一片属于春天的绿洲。
作者简介:
余世新,青海省湟源县人。先后在全国几十种报刋杂志,书籍以及各大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参加全国各种征文大赛并多次获奖,被评为青海省"书香之家"。二零一六年岀版个人作品集《驼铃岁月》,二零一八年被选入中国人才库,作品及创作艺术人生入选中央电视台CCTV《智慧中国》栏目官方网,获得二零一九年中华文化形象大使。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驼铃岁月》文学平台顾问:
任玉贵老师,青海省民俗专家,文史学者。
邢秀玲老师, 著名散文,报告文学作家。
插图:余世新
杨永春
配乐:牵挂你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