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威
今年8月,组织上委派我和另外两名同志进驻武功山麻田办事处堎头村轮换上一批驻村干部,继续开展扶贫工作。因此与堎头村结缘,工作吃住在村。对于堎头村逐渐有了一些了解,这里是我市海拔最高的村庄。初进村时正是炎热的夏天,萍乡高温酷热难耐,日夜离不开空调。可是在海拔800多米的堎头村,夏季平均温度比萍乡城区低七八度,用不上空调。周末的小山村人来人往,这热闹就冲着凉爽而来,钻进避酷暑的好地方,倦鸟也会流连忘返。
初来乍到,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与村民们广交朋友,了解村里的经济状况和人文历史,思索着怎么样让村民们经济上更富裕,精神上更富有。带着这个初心和使命,从村干部秋香家中借来了凌诚祥同志编撰的麻田乡志,希望找寻历史岁月里的点滴故事,来激励我们后来人,建设好堎头村,为村民们谋幸福,为乡村振兴找路子。

打开承载历史记忆的厚重书卷,探寻堎头村人事物的记载。时间定格在1936年5月,时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代理部长冯榜立同志,由于叛徒的出卖,没能及时转移,在安福肖家被捕。敌人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企图策反这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冯榜立同志不为所动。敌人于是用尽各种酷刑,欲令其屈服。但冯榜立同志忠于共产主义,忠于党,宁死不屈,永不叛党。被捕后第六天,敌人无可奈何,便将他五花大绑,押往上埠茅布岭将他残忍地杀害。冯榜立烈士在英勇就义前,高呼口号,义正言辞的痛斥敌人“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要杀要剐,悉听从便,我死后定有人会同你们算账”。青山含悲花垂泪,绿水低吟草滴血。共产党人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生死又何惧。榜立同志牺牲了,但他的死重于泰山!

在那风雨飘摇的旧社会,我们的革命先烈共产党人,为了解救广大贫苦人民群众,他们奋不顾身。为谋得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不顾身地斗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宁死不屈。冯榜立烈士被捕后,受尽酷刑,保守党的秘密,保护同志,坚贞不屈,死不叛党。这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革命英雄气节,惊天地泣鬼神,也令我们后人为之感动。虽然我们未曾充分讴歌他的革命英雄事迹,但是他宁死不屈、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革命气节,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学习的。为了谁,怎么做,这不正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共产党员不忘的初心和要牢记的使命吗?

合上书卷,我来到堎头村上屋组,在冯榜立烈士的孙子凤山、双山家中,询问82岁老母亲一些冯榜立烈士的事迹。老母亲回忆婆婆(烈士妻子)在世时曾经讲过冯榜立被捕后的情况。那年榜立被敌人从安福押往萍乡县城时,经过了堎头村。敌人用三角耙和火钳顶着榜立,家人们看见了,只能远远的眼中含泪目送他,亲人相见不能相认,英雄有家也有情。榜立坚毅的目光看了看家人,他的心中早已有了取舍,英雄更重革命道义,昂首挺胸大无畏,无怨无悔往前走。榜立在押解的途中,挣脱了绑手的绳子,干掉了两个押解的敌人。敌人迅速地集结,又将他合围逮捕,敌人恼羞成怒,毒打榜立后,又怕他再次逃离,于是在上埠茅布岭将冯榜立杀害。问及老母亲,烈士的遗体是否收殓,可有烈士的坟墓?老母亲告诉我,遗体未曾收殓,也无坟墓。高山仰止,缅怀英烈,英烈为国为民,慷慨赴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那一刻,我的心是痛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得来是多么的不容易,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铸就的新中国。

历史已然逝去,英烈的事迹不应被淡忘。当我来到英烈就义的茅布岭村,望眼过去,烈士在何方?惟有感叹,烈士已经融入山河大地,化作青山绿水,永远与祖国同在。

我要在心里铸一座丰碑,来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以榜立为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时刻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牺牲一切。我要在心里立一座丰碑,来瞻仰烈士。向榜立同志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告慰英雄,为新中国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你们安息吧!
〖作者简介〗姚威,男,汉族,1982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现任萍乡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