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今日秋分
(洛阳四绝)
四海明月共白云,
霜雕红叶今秋分。
碧空澄澈天行健,
丹桂飘香地势坤。
菊黄果香柿子红,
金风燃枫鲈鱼淳。
风清气爽夜凝露,
登高踏秋长精神。
作者/倪方六
编辑/张建六

古人在秋分这天夜里有拜月的风俗,秋分之夜摆出香案放上应季瓜果等祭品,女人长跪叩首,男人只是顶礼膜拜(因月宫有嫦娥,故男人不下跪)。或说秋分一般在每个月的月末,月亮已成下玄月,故而改在仲秋月圆时拜月。
9月23日是“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逐渐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秋分祭月”不同于“中秋拜月”,两者虽都是古人祭拜月亮神,但后者是民间风俗,前者是国家行为。有学者认
为,因秋分可能无月,才将祭月移至中秋,从而形成“中秋拜月”的风俗,这纯属臆测。因为中秋之夜如遇阴雨天,也可能无月……“秋分日”古人要“祭月”“祭月”《宋史》:“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对于现代人来说,秋分这天似乎只留下一个“竖鸡蛋”的习俗,而在迷信“阴阳”的古人眼里,则是“阴盛”开始的重要日子。《宋史?礼志六》“朝日夕月”条引唐代柳宗元的话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其意思是,根据礼经上的说法,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

所谓“阴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阴气、鬼魂一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秋分祭月并非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才有,先秦时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秦朝时祭祀八个神灵,第六个就是月亮神,第七个是日神。
为何选择在春分和秋分时分别祭祀日神和月神,而不是在元旦或是夏至、冬至日?《明史?礼志三》认为:“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言下之意,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

秋分祭月首先祭祀时间不能搞错,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祭日时辰在早上太阳将升之际,祭月则在晚上,故称“朝日夕月”。清朝规定,祭月为“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下午5时至6时,正是黄昏走向黑夜时分。而且,行祭还有诸多规矩。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条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月与祭天地一样为历代所重视,秦汉时,设坛祭祀已成制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度废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礼,明世宗朱厚?兄髡?后,于嘉靖九年重新恢复祭祀,且规格升级。朱厚?腥衔?,“日月照临,其功甚大。”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明清两朝祭祀日月的“日坛”和“月坛”,如今都还在。秋分“占候”秋忙急
《清嘉录》:“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

秋分对农事的影响很大,古人往往通过“秋分占候”以预测收成。就农业生产而言,有两个时候农活最忙:一是“三夏大忙”,自“芒种”节气始;另一个就是“三秋大忙”,至“秋分”节气始。农谚因此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一说。由于秋分是古代中国农民预测年成的重要日子之一,故有“秋分占卜”的风俗。
古人占卜时,最简单的是看阴晴。秋分这天如果是阴天微雨预示收成好,但如是连阴,夜雨不停,则麻烦了,“秋分连夜雨,迟早一起死”。如果秋分日刮东南风,主岁稔民安,刮东北风或西北风农作物则“多秕稗”……复杂一点的预测是看“秋分”与“社日”的关系,社日分为春社、秋社,具体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情况下处于秋分前后。秋分在社日前,预示丰年收成好,在社日后,年成或不理想。清顾禄《清嘉录?八月》记载有苏州一带“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谚语。地方志释称:“秋分在社前,则田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而谷贵。”

但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有福建一带谚语:“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四民月令?八月?测候》亦称:“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滥饭喂猪狗。”
秋分时,还有挨家送秋牛图的。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