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印记--追梦的日子
信义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还在学龄前的时候,爷爷就拿着线装的《大学》书,教我朗读上述的文字,当时虽不明就里,但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在心底深深扎下了根。
《大学》好,长大了一定要读《大学》。
丰满的理想总是抵不过骨感的现实。备战高考的岁月里,对是否报考大学,纠结了很久,最终任由许多的不甘,还是无奈地选择了中专。
在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前,大学向我无情地关闭了大门。但也就从那一刻起,我就默默的告诉自己,我的大学梦,无论如何都要实现。
参加工作不久,我分配到历下区财税局,从事税管员工作。说来也巧,我联系的企业有两户就座落在山东大学新校的附近。一户济南电筒厂,在学校北门东面;一户济南铜件厂,紧邻学校的东面,有一小门与学校相通。
山东大学是山东的第一学府,上大学,在山东就一定要上山东大学。

税管员制度因为种种的诟病,这些年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它是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当时的税管员,除了局里开会学习外,几乎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企业里面的,企业从购销到生产,从领导到工人等等都非常的熟悉。
我所联系的这两户企业,最初去的时候,都是骑车从山大新校西墙绕行北门。每次路过,耳听校园里的欢声笑语、朗朗书声,总想进去一观风采,但又不敢贸然硬闯。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为了躲避风雨,慌不择路地闯进了南校门传达室,待雨过天晴,混个脸熟的我,便顺理成章地走进了校园。从此,去两户企业,大摇大摆穿行校园成为了常态。
校园是美丽的,校园更是诱人的。每一次校园的穿行,都令我羡慕嫉妒,感慨万千。看着同龄的青年男女,在宽阔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宏大的图书馆里阅读,在幽静的树林里漫步,我那颗平静的心,一点点不安分地骚动了起来。

我要读书,我要进大学读书。
周末的日子,回到老家,我抱着决绝的心态,向父母提出,辞去工作重新高考。话还没有讲完,父亲就恼火地指着我说道:“说胡话啊!是不是脑子有病啊?”母亲没有发火,但满脸的忧虑,淡淡地说到:“孩子啊,你好不容易进了省城,刚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能好高骛远啊!”
迷茫、彷徨,躺在老家的炕上,碾转反复、夜不成寐。
回到单位,辞职高考的想法竟愈发的强烈,耳边似乎总有人在说:“懦夫,怎么不敢了吗?”“不敢,谁说我不敢!”下班后,我竟专门去新华书店,买来北京海淀区的高考练习题,一遍遍认真地做了起来。但当真要向单位提出辞职的时候,母亲那忧郁的眼神,担心的话语却又让我迟疑、彷徨。
一天,高中化学王老师从外地来济,聊天时我就谈起了我的想法和迷茫,老师听后沉思片刻,既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只是笑笑说到:“有几个问题,你要想清楚啊!一是再考,你就一定能考上山东大学吗?考不上怎么办?二是辞职后,谁供你复习考大学和上大学?”随后王老师又说到:“听我大学同学讲,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正准备办夜大,我个人建议,你考山大夜大也许更合适”。
老师淡淡平静的话语,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一颗狂热的心渐渐冷漠了下来。
面对现实,上夜大也许真是最好的选择。
大概八三年六月,山大夜大真的开始办学,并在全市招生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
由于有着充分的准备,由于高中学习的内容还记忆犹新,考试异常顺利。走出考场,心情无比的爽朗,竟开心地唱起了《我们的明天比蜜甜》。
山大,我上定了。
等待,焦灼的等待!期待,期待那梦想成真的时刻快一点到来。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人生也许你越想得到什么,上苍就偏偏不给你什么!就在自己满怀信心,畅想着未来在山大学习的美好时光时,一个令人无比沮丧而又愤慨的消息在同事间传开了。
“因为我们工龄不足两年,单位不同意我们上学!”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我像疯了一样,不停地向一切可能知道的人询问着、求证着。
当最后结果证实的时候,我几乎崩溃。梦碎了,梦碎了!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许久,许久,我竟走不出这次的打击,那一阵,人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
初冬的周末,无暖气的宿舍,如冰窖般的寒冷,已是中午,仍不愿起床。缩在被窝里,百无聊赖地翻阅起了陈旧的报纸。突然,一则关于济南天桥区街道办服装厂,仓库管理员刘大鈞,自学成才,破格被山东大学聘用为大学教授的报道深深吸引了我。对啊,人家能自学成才,自己又不笨,为啥不能自学?为啥非要在山大这棵树上吊死哪?打倒自己的永远是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
想通之后,人也有了精神,下午即制定了结合专业的年度学习计划,傍晚即跑到新华书店选书、购书。从此,在自学的道路上再未止步。
自学是枯燥和乏味的,一切都要自己规划,但自学又是自由的,学什么怎么学,都由你自己说了算。历史、经济、税收、文学、哲学、考古等等,随你兴趣。 自学贵在持之以恒,贵在自律,自学你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但不学习,你连任何成功的可能都没有!
自学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倘若有可能,是一定要进大学学习的。今生没能迈进大学,终是一生的遗憾。
几十年自学下来,虽未有大的成就,但杂七杂八,不停的阅读学习,自己知识的深度、广度还是有了较大的拓展,回味往事,颇感欣慰。但欣慰之余,也有着许多的遗憾。如果自己能本着一个专业去学;如果能拜师指导着学;如果能结合工作更紧密的学……
也许,也许,太多的也许已经随风而去,时光无法倒流,未来更加重要。
耳顺之年,进山大学习已经没有了可能,但进老年大学还是有无限可能的!我想,人生暮年,这大学之梦还是要圆的,也是一定能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