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杰故里 弘传新时代王杰精神 (2)
------山东金乡县文化振兴系列精品连载
文/周凤森

王杰纪念馆座落于金乡县羊山古镇军事旅游度假区,建筑面积约三千平方米,馆前屹立着王杰英姿飒爽的伟岸形象,纪念馆右前方是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它与王杰纪念馆相互辉映。1952年国家在此建起羊山革命烈士陵园,1997年更名为鲁西南战役纪念馆,2014年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宁市政德教育基地与其隔路相望,王杰纪念馆、鲁西南战役纪念馆与烈士陵园一起构筑起鲁西南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金乡县羊山古镇军事旅游度假区每年都吸引近百万人前来瞻仰参观,缅怀先烈,奠慰英灵,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王杰是最普通的战士,王杰又是最伟大的英雄,今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历久弥新的王杰精神依然焕发着无穷无尽的时代光芒,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奋发图强,砥砺前行。

王杰精神是什么?毛泽东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题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就在炸药包即将爆炸前纵身一扑,他用自己年仅23岁的青春之躯谱写了一曲壮丽悲歌,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着一个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今天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王杰精神已经升华为“三不伸手”的新时代精神,“在物质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荣誉上不伸手”。王杰精神以及新时代的王杰精神所折射出的崇高内涵,正穿越时空,光耀绽放在新的时代。王杰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但王杰精神所发射出的万丈光芒却与日月共耀,与天地同春。

王杰在第一完小上学时,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其它时间吃住在校,班里的值日学生每天提馍箱,抬汤桶。有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雨雪交加,通往伙房的道路非常湿滑,王杰看到值日生抬着汤桶走得非常吃力,便主动替下了那位同学,踩着泥淖坎坷的路面,将汤桶抬回教室,舀汤分馍,自己当起了值日生。象这些助人为乐的文明小事,王杰做过多少,连当时的班主任李老师也记不清了。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一个伟大的英灵就是在点点滴滴的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中升华成一种精神。名扬四海,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夜之寒,正是王杰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这种高尚精神无数熏陶,才成就了一个英雄的理想信念与革命行动,“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

1961年8月8日,王杰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新兵连里,王杰训练刻苦,严以律己。集训结束后,王杰被分配到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六班当战士,不久跟随部队到某海岛参加国防施工。王杰参军后不知什么原因手中没有毛泽东选集,他写信给伯父王廉堂帮其借阅,王廉堂就从王杰同学马龙云的父亲那里借到了毛泽东选集,并将毛选寄往王杰所在部队。王杰坚持学习,从毛选中汲取革命营养,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才写出无数篇充满激情与革命精神的优秀日记。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2017年 2月以微信文化群的形式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文化队伍,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