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牧作品 精选散文

桂花之贵(下)
文/夏牧
据讲,金寨县麻埠镇有一桂花王已逾千年,树干径达两米,树高二十多米,树冠三十多米,立地顶天,枝繁叶茂,犹如一篷绿色巨伞,三里开外即见其身。花盛之际,香飘十里,年产桂花多达150多公斤。古桂王已成当地百姓祭拜求愿的神树灵物。
家父家母闻及此说,遂对桂花顿生好感,加倍呵护这弱小幼桂,天天浇水月月施肥,盼着桂花树长大,不求得道,但求尽快开花。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两三年的光景,小小桂树长及人身等高,又在不经意间于次年中秋竟绽放出零星对辨小花。仅仅十几朵黄色精灵却让小院陡添浓郁芳香,家人喜不自禁,邻居也来分享。从此我与桂花结下深缘,求友拜匠找桂花,小院最多时植有丹桂、金桂、银桂、日香桂、雄黄桂等十余株多品种桂花,每逢中秋至初冬,历时两月花开花谢,前谢后起,连绵不断。花开之际香溢四野,家前屋后尽享桂花之香,尽收桂花之悦。每年中秋春节,家人好友和近邻都会尽情享用桂花馅心糯粉圆。

爱屋及乌觅桂诗,竟然淘得几十首。古诗咏桂名家多,名家当数唐宋元。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温庭筠、宋之问,宋元词人李清照、苏东坡、朱熹、倪瓒,还有文哲达人刘禹锡等等,多有咏桂名诗传世。诸如“亭亭岩下桂,岁晚独劳芳”;“桂香多露广,石响细泉间”;“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莫羡三春桃李家,桂花成实向秋荣”;“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等等。尤其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元代画家倪瓒的“靡靡风不落,菲菲夜未央”等绝言佳句,将桂花的仙风神韵和绵香不绝写得淋漓尽致,无与伦比。读着唐诗宋词,便会感觉字里行间悄然溢出桂花芳香,充满诱人意境,顿生陶醉之感。
诗人有诗人的表达,平民有平民的认同。他们没有精湛的描述,没有朦胧的情渲,更没有绝世名作。他们所能体现的便是享用,享受桂花带给他们的清凉快意和风味佳肴。成年桂树冠蓬叶茂,遮阳吸热。炙烤的夏日仲午,竹椅木凳置放树下,或坐或躺,形态各异。乡邻手摇蒲扇,醉享荫凉,甚是惬意。偶有小雨,叶披如伞,照享不误。树下常聚老少纳凉,唠嗑家常,谈古论今。年老者追忆逝去的岁月,年轻的狂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惹得知了也甘拜下风。

中秋节过后,暑气虽去,但午后秋阳依然灼人,此时桂花爆蕾,十朝八日便有散蕾绽放。此时树下置一方桌摆上棋盘,既厮杀过瘾,又偷香赏桂。九九重阳之际,是桂花二轮盛花高峰,满树鹅黄,似冠金甲,浓香袭人,如沐仙风。花盛之际,相邻采下花瓣,或销售给当地食品企业,或自己动手制作花蜜、花糕、花酒、桂花鸭之类,尽享溢香的美食之乐。冬日里寒风凛冽,冰尖雪酷,似刀刮索绞,其他树木多半枝秃叶败,而桂花依然枝挺叶舒,俨然不屈的抗寒斗士。
桂树的坚守与传承也值得称道。人们看到的桂花是四季常青,从不萎靡凋敝,但殊不知桂树的坚守与交替应该最为完美。桂树新枝从老枝头上出芽,一枝多芽伞状撑开,新叶随之出荚,一旦成形便保持常绿状态。一年四季,无论酷暑严寒,无论风催雨击,都不会折枝脱叶,也不会褪色发黄。这种状态一直坚守到来年春风吹度新叶出,嫩叶渐成新锐后,老叶方才伴零落。此时新叶成主角,披拂若裾,树扩一圈,满身尽是油光闪亮的新桂叶,恰如少女换上新嫁衣。微风吹过,沙沙作响,耳畔似有咏春颂桂的唐诗宋词和元曲。故桂花树已成为许多城市市树,广植于街道花池、小区绿地,成为市民喜爱的风景。

日月轮回,四季不同。寒来暑往几多愁,春华秋实浮枝头。和人类一样,许多树种枝叶往往烦躁度寒暑,而又浮躁过春秋。可是桂花却寒暑不惧,淡然自若。春华不争宠,秋实不掩俏。在百花齐放、花乱迷眼的春天,桂花悄吐翠绿,衬托满园春色,而在叶败花稀的秋季,桂花则独放华彩,点装萧瑟世界,香弥乏味人间。
这便是常绿的桂树,这便是芬芳的桂花;这便是桂树之美,桂花之贵。
作者简介:夏牧,男,江苏盐城人,教育工作者。17岁时人物通讯首登新华日报,46年文字历程,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近千篇首文诗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学报、深圳特区报和新华月报、河南文学、散文百家、都市头条等百余家国家和省市社科文学类报刊平台,有作品多次获奖,并荣登央视中国当代文学杰出文豪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