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漫谈
孙述考
2019.9. 22日6时8分一7时1分作
中医讨论起来是个很庞大的体系。我们如果来把控中医,把这中医能够弄清楚,搞明白,这一点非常关键。
有人说中医是一门哲学,但是中医首先是一门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医学?四个字概括,就是“天人合一”。什么叫“天”,天就是自然。自然是人生活的外在环境的总和。什么叫“合一”呢?实际上就是“统一”的关系。概而言之,即中医是一门人和自然相统一的医学。有人还不明白,什么叫统一?其实,人就是大自然的一个分子,或者说是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什么叫“不可分割”?即人不能脱离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比如昼作夜眠;比如春生夏荣秋敛冬藏等等。比如,夏天到三伏天,人该出汗要出汗,出汗为宜,不出汗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肯定对身体不好了。比如秋凉了,人添加衣服,是遵循自然规律。冬天寒冷,人添加棉衣,也是遵循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自然是以地球为基础的整个空间的总和,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也是宇宙的一个部分。从“全息理论”讲,人是一个小宇宙。大凡一切生命,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小宇宙”。为什么这么讲?宇宙是一个循回往返,无穷无尽的天体系统,而一切活着的生命,也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止的生命系统。而人,同样,是一个以气血为推动,以脏腑为功能的循环往复,无休无止的人体生命系统。尤其是我们华夏祖先,运用“阴阳”来阐释人体疾病的原理,把疾病阐述得非常得简单易懂。古人怎么说的呢?人体一旦阴阳不平衡了,就生病了。一旦阴阳又平衡了,病就好了。其实,宇宙也是遵循阴阳原理。什么是阴?黑夜是阴。什么是阳,白昼是阳。阴阳不断循环转化。道家有一个特别形象的图案,即“阴阳鱼”,很生动地描绘了阴阳转化的过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又分少阴,厥阴和太阴;阳,又分少阳,阳明和太阳。分明把阴阳分成了三个强弱阶段。
中医还把人体五脏与五行“金木水火土”联系起来,并进行了生克辨证。把人体“十二正经”与十二个月联系起来等等,中医在中华民族医圣们的演绎下,从理论上和宇宙结构对等起来,形成了人体即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小宇宙”。
农业为百业之首,中医是百技之首。一个解决吃饭问题,一个解决健康问题。现在国民缺少中医理论,更缺少中医正规的医术。说句好笑的话,连个感冒都手足无措,连个牙痛都无可奈何,连个腹痛都手慌脚乱。从这一点看,多么欠缺啊!这样的生活质量,吃穿再好,疾病难疗,一遇病痛,慌了手脚。可笑吧?正是因为这种无知,使很多人死于无辜,让人看了真是无奈!
自古谁厉害?疾病。一个帝王可以统一天下,治国安邦,但打不过疾病。一个将军横扫天下,却败在疾病脚下。有钱有势的人,又能怎样疾病呢?无可奈何花落去,人因病痛悲秋风!
一百多年前,鲁迅说,医了身体,医不了思想,有什么用呢?一百年后,发现,社会还是这种状况。
孙述考,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从小喜欢艺术和文学。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贡献。勤耕不辍,创作书画作品几万幅。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创立神经导能中医学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