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评论第八篇
当代愚公精神的真实写照
文/于平

综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西方的神话和传说把太阳、月亮、雷、风等尊为神,去崇拜,去迎接。而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把她们同样尊为神,但崇而不拜,迎而不接。如《后羿射日》,后羿坚定不移地射掉带给人类灾难的九颗太阳,留一颗为人类服务。《精卫填海》的故事表明,精卫不幸被大海吞噬,为报雪仇,它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用弱小的身躯,不屈不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啣西山之石,要填平东海。《愚公移山》,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的寓言故事。按西方文化的态度,愚公太愚,不应移山,而应搬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家是不能随便搬迁的,是风水宝地,是祖宗留下的遗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大山是可以搬走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伟人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的一生可以说是践行这一斗争哲学,是奋斗的一生。
最近,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也提出了斗争哲学,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中国梦乐于奋斗。近日,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陈玉福先生的最新力作《八步沙》。掩卷思考,追本溯源。这部著作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作者站在新世纪的制高点,用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和塑造出了当代愚公(六老汉,三代人)坚持不懈几十年,与荒漠斗、与大自然斗、与落后势力斗,与自己斗,最后造林四十万亩,谱写了一曲我进沙退,我强沙弱,荒漠变绿洲,可歌可泣的悲壮战歌,创造出世界治沙史上人类战胜沙漠化的一个奇迹。

欣赏《八步沙》,我觉得有以下四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八步沙》这部作品,表面上是描写六老汉的治沙精神,其实质是抒写一部人与自然界生死斗争的史诗。六老汉为什么要治沙?“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娃娃吗!沙漠治不好,妖风就止不住”,“我不能看着黑怪风把我们的家园吞了。所以,我这辈子要和它斗争到底”。“八步沙不绿,我哪都不去!”。这一句句钢铁誓言,铮铮有声,如雷似电,划破长空,震撼人心,这就是“八步沙”精神。就和古代愚公回答智叟说的一样:“我死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不能穷尽”,这就是愚公精神。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时的讲话中引用了《愚公移山》的典故,并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的精神动力。从本质上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个鲜明的政治特点。一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实质就是与天、地、人、自然界不断斗争,不断战胜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其实质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奋斗史。目前,全世界到处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一筹难展。作者耗费大量的笔墨,叙述六老汉治沙造林的过程,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对当代愚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精神的真实写照,并且为全世界指明一条治沙之路,其实质是抒发出一部人与自然界你死我活,英勇斗争的壮丽诗篇。

二,作者采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笔法,开创出一种虚实结合,以实为主,贴近生活,高于生活,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八步沙》小说是一部非虚构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西部儿女,有的可以直接对号入座。既然是小说,就必须按小说的文学规则来塑造人物。虚构是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也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但是,太虚,就会脱离实际,成为科幻小说;太实,没有艺术效果,有可能变为纪实文学。正确处理好虚实关系,切实不易。作品中,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等是真实的,但六老汉的名字,二、三代人的名字,故事情节、远景规划等是虚构的,而虚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不是凭空想象的。《八步沙》实际上是介乎于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尝试,可以说是一部非虚构现实主义作品的成功尝试。在目前弘扬主旋律,提倡正能量的前提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事业更需要这样的作品。《八步沙》也反映出作家陈玉福驾驭大题材、大主题的超越能力。

三,《八步沙》把单调、平淡、无声的治沙工程,描绘成一幅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壮丽场景。治沙工程本身就是一年四季和黄沙打交道,春秋两季栽种,其它时间就是巡林、护林、浇水、喷药等都离不开黄沙,是一件非常乏味、默默无声的工作。陈玉福的高明之处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采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他善于放射性的思维,发挥他善于讲故事的特长,把几十年重复的一项工作,写得跌宕起伏,绘声绘色,引人入神。捧起书,就有一种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尤其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再加三条“爱情线”(一条是父母和林总、一条是雒兴国和英子、一条是我和连肖红),让人把八步沙当成了世外乐园,忘记了黄沙,忘记了单调平淡,忘记了忧愁烦恼,忘记了自我,不知不觉中加入到治沙造林的队伍中去。

四,《八步沙》在故事情节和语言上是下了很大功夫,塑造出西部人坚韧不拔、勇而不拙的坚韧性格。作者从第一节开始,到三十节结束,故事情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人物形象一步接一步,步步提升。从设置矛盾,到解决矛盾,扣人心弦,顺理成章;从明线暗线,层层展开,引人入胜,水到渠成。作者还用纯朴的地方语言,使作品更具西部特色。“八步沙,跋步难,一夜北风沙砌墙,早上起来驴上墙”。“不给点秕谷子,哪能套上雀娃子”。“攒劲”、“满福”,“麻烦”,“亮豁”等土言土语,为作品增色不少。尤其“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既是八步沙人治沙造林的经验总结,也变成一句谚语,通俗易懂,易记易做,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又有实际操作性。还有作者对农村社火队的描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既写出了西部风情,又弘扬了传统文化。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坚持几十年治沙造林的事迹一传开,就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已将八步沙“六老汉”树立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中宣部已将“六老汉”树立为“时代楷模”。陈玉福这部《八步沙》作品一经问世,就荣登中国文学好书榜7月榜首。8月份,考察甘肃期间,专门实地考察八步沙后,买了一本《八步沙》带回北京。据最新消息,中央电视台已将《八步沙》立项,准备拍摄电视连续剧。

最后说说作家陈玉福,那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也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典范。他从一个乡里娃,一个家庭背景不太好的农家子弟,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西部汉子,一步一步地奋斗到今天的“1号作家”,“金牌作家”,切实不易。接近六十岁的他,可以说著作等身,已出书五十多本,1000多万字。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青年作家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和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多种奖项 。
总观《八步沙》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每个人阅读的好作品。她是一首抒情诗,抒发出西部人豪迈耿直、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情;也是一方妙药剂,能催人泪下,催人奋进,催人斗志,给人仿佛注入了勇往直前的正能量;也如一幅水墨画,铺展开人进沙退,治沙造林,变黄沙为绿洲的宏伟山水远景图;更是一把进军号,吹响了人类向大漠、戈壁、黄沙、一切不毛之地勇敢进军的号角。


作者:于基高(于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甘肃作协会员,甘肃音协会员。有《西部的太阳》、《东方的月亮》、《南海的浪花》、《梦舞中华》四部专著出版,《北方的牧歌》上、中、下三册正在校对中。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