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 · 诗 · 音乐
文/韩静波
没有人会否认诗歌具有音乐一般的美。因为诗歌的音乐美是由它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最早的诗歌是来自劳动号子,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以口中的号子,集中劳动节奏,驱赶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后来逐渐演变成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其他的情绪,如祈拜天地的威力、赞颂自然的壮美和男女之间的情感等等。不同的部落有各自的山歌形式和内容。不管是劳动号子还是山歌,都是最早的诗歌形式,即民间歌谣,而歌词就是最早的诗。这也是诗歌二个字一直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原因。春秋时代,孔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散落在各个诸侯国的诗歌集中后,经过删减和必要的改动,成为一部《诗经》,以内容加以分类,分成“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的“风”就是十五国风,是从十五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华夏各族的民间歌谣。
《诗经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由此我们知道诗是人们抒发感情的产物。比较而言,小说是给人阅读的,剧本是给人表演的,而诗是被人吟诵朗读和歌唱的。为了把作者(最早的都是集体创作的)深刻的感受和感情直接表达出来,快速引起听众的联想,激发听众的心灵并引起共鸣,诗的语言要求简练再简练,富于概括力和表现力,所以要求诗有自己的节奏和韵律,而诗歌的音乐美就是这样来的。
把诗分行来写是为了更集中表现诗行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更明显的表现诗的节奏和韵律;同时帮助吟唱或朗诵的人,沿着节奏和韵律,更好地领会诗的内涵,顺畅地将这种感受传达给听众。在诗里,一行和另一行,一节和另一节所包含的内容,借助于它们内在的联系,借助节奏和韵律组成一个整体,就能给人一个完整的深刻的印象,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无论是《诗经》体、楚辞体(也称“骚体”)、汉魏的诗歌还是近体诗,本来都有大家共知的断句的地方,只是在书写和印刷时没有标点也没有分行。标点是因为在古汉语里本来就没有,书写不分行是出于习惯和书法审美上的一气呵成;印刷上是因为节约版面,在使用竹简和雕版印刷的时代版面的利用率是很重要的。在没有引进标点符号的时代,古汉语散文的断句有时引起误会,发生不同断句之间的争论,而诗歌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诗歌的格律深入人心,行的概念很明确地存在。当然在格律诗上韵律是有严格限制的,这里有好的一面,就是保持诗的音乐美;不利的一面就是束缚太多,影响了诗人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若说现代诗歌的好处不同于古诗词形式韵律的限制,现代诗歌可押韵可不押韵,可注标点可不注标点,可抒情可叙事,可写意也可写实;可长句可短句,可分节可不分节,可几行可多行,可断句也可不断句。但是现代诗在其字里行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音韵,否则诵读起来不会让人那么陶醉!那么其中的玄机如何在写作时运用掌握呢?一般来说,就是作者本人也难以说道个明白,只是一种感觉而已。诗人沿着自己的感觉在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于是有了分行。这个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起于该起之时,止于该止之处,说明诗在创作的时候凭的是感觉和节奏感。分节是为了在表达的时候,容易让读者体会这一节和下一节的关系,一节一节的联系,构成了整个一篇诗。最早的民谣是用来颂唱的,后来逐步演变成吟诵,不管是颂唱还是吟诵,这种节奏感无疑很明显地带有音乐上的旋律。
现代诗虽然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的韵律束缚,但是照样能具备音乐一般的美感。请看席慕蓉的《一颗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这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变成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边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花朵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企盼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这首诗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押韵,作者显然不想让韵脚束缚自己的创作,但是颂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听一曲优雅的又有点伤感的小提琴曲,让你充满想象,让你的思绪跟着诗人一起飞翔!
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读诗,真的还不如说是在听音乐!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