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英雄故里,弘传新时代王杰精神 1
------山东金乡县乡村文化振兴系列精品连载
文/周凤森

王杰,五十年前曾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它与雷锋、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等诸多英雄一起共同谱写出一个时代的英雄赞歌。王杰,原名王遵明,乳名芳,1942年10月,出生在山东金乡县华堌村(今鱼山街道王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王杰八岁时被过继给伯父。上小学时,他爱听英雄故事,崇敬英雄人物,积极向上,帮助他人。上初中时,他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一次,在家乡遇到洪水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集体财物,受到村民的由衷称赞。

1961年8月,王杰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1965年7月14日清晨,当他在邳州张楼带领民兵进行训练时,突然炸药包发生爆炸,为了掩护现场的民兵,他纵身扑向炸药包,十二名民兵兄弟得救了,而王杰却将英雄年龄永远定格在23岁。

王杰牺牲后,他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他生前写下的日记犹如雷锋日记一样感动了一个时代,“什么是理想,革命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王杰日记中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一个年轻士兵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王杰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王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至今依然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熠熠生辉。

2017年12月13日,总 书记在徐州视察时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自王杰牺牲后的五十四年来,王杰精神得到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高度赞誉。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犹如一面明镜,映彻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心中。毛泽东曾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来赞誉英雄刘胡兰,其实为了新中国解放及人民共和国的革命与建设而牺牲的每一位英雄皆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王杰在1963年4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活要活的有意义,死要生的有价值。活在世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钱正康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 主义”。

王杰八岁过继给伯父王廉堂,原在金乡第二完小上学,1956年第二完小合并到第一完小(即城关完小)。当时每个年级五个班,王杰在五年级二班,班里有五十名学生。据同班同学回忆,王杰为人低调,不善言辞,但诚实守信,学习刻苦。当时历史兼美术老师刘守庚常给同学们讲故事,校园里有棵大槐树,王杰每天吃过晚饭就与其它同学坐在槐树下围着刘老师听故事,刘老师不仅讲三国演义,西游记,也讲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诸多故事,如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士堵枪眼,邱少云在大火中为了战友安全宁愿牺牲也不暴露位置,罗盛教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救援朝鲜儿童的故事等,一个英雄的伟岸灵魂就这样在不知不觉的熏陶中凝练而成。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2017年 2月以微信文化群的形式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文化队伍,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