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竹林
赏析诗:贵在有缘
歌唱:呼斯楞《鸿雁》
制作:世界诗歌联合总会总编辑部
个人简历:南竹林 内蒙古蒙立奇文化影视有限责任公司监视,电视剧《生死依托》的执行制片人。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中文系。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散文,游记,诗歌,杂文,报告文学等散见于中国旅游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北方新报,巴彦淖尔日报,大兴安岭林海日报,内蒙古诗词,呼和浩特文艺,河套文学,临河文艺,盛世中华海外版,《生死依托》电视剧系列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在新浪网,搜狐网,百度等媒体发表。
2017年创作的说唱音乐情景剧《请跟我到草原来》同年于内蒙古卫视台春晚播出。

《麦穗下,那金色的童年记忆》
——读河套万人开镰节引发的回忆
作者/南竹林
2019年7.18日,立民文化艺术工作室编发了一期由李发宝写的顺口溜《河套万人开镰节》。他那凝聚着渊源般的史诗“麦出中国几千年,河套小麦得天缘”,引起我深深的回忆。
——题记
一
七月的河套大地,绿黄相间,万顷麦田,一片金色。锋芒的麦穗挺身低头,成为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最为闪亮的“明星”。
我出生在河套腹地五原县一个小村庄。记忆中,田野漫漫,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些粗糙。但那是一段极为平等的日子。没有等级差别,没有贫富差距,可谓“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在简陋的时光里充满无忧无虑的乐趣,潜埋的笑声里牵着我的思绪,从未忘却的记忆渗透我的骨髓。那便是我与大地青禾、花草树木、小河淌水以及亲情友情间的相依相守。特别是那成片的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穗,在清风中摇曳着风姿,渲染了一幅美的画卷,摇醒了梦的风铃。

二
我干过帮耧的活儿。“帮耧”即我在前面牵着马走在田里,后面的人摇耧,种麦子的一种方式。
开始,我一个人不敢去马厩里牵马,村里的大人们常常帮扶我,渐渐的我就熟悉了。
每次出工前,收工后,把暂时属于自己的马打量一番,给它梳梳毛,拢拢鬃,拍拍身上的尘土,检查一下马笼头是否系好,然后翻身跃马。那匹枣红马带着我一溜烟地往返于饲养棚和田间……
几十年过去了,农村改革后再也没有"帮耧"及麦收场景了。万人开镰节那宏大的场面,让我恍然一惊,哦!麦子,多么熟悉的名字,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一望无际的麦浪,磨刀的农人,一幅幅黝黑的脸颊,被紫外线晒得脱皮的脊背……
三
记忆中干过的农活里,割麦子是最辛苦的一件事。那时镰刀是割麦的唯一家什,三姐是我最忠实的伙伴。开镰前几天要做好准备工作。母亲生了豆芽,蒸好了馒头,那是给我们备的早饭。三姐把我两的镰刀磨了又磨,等待着早晨生产队长那一声集合的号令。
用镰刀割麦子的滋味真是无法形容。本来是左撇子的我硬让父亲逼着改为右手,开始时右手握镰很不习惯,干起活来蹩手蹩脚。
我左手握一把麦子,差不多有一半的麦穗从手中溜走,不得不再一根一根的捡回来重新握在手中。右手一抡镰,半弯腰挪步,割一把麦子放在麦捆上,挪两步再割。假如碰着坚硬的野草,镰刀顺着草杆跐溜一下割到了我的手上,鲜血直流。每逢此时,三姐总是很心疼的样子,为我包扎伤口,把我割的几垄麦子接过去割。我看着三姐挥舞着镰刀,嚓!嚓!嚓!她左手搂麦右手用镰,一排六垄麦子依次开排,再用麦子打一个十字花结捆麦子。看着三姐动作迅速,干净利落的样子,我的内心由衷的佩服与敬畏!
而我,腰酸背痛望麦生畏。索性找一片空地,把割倒的麦子铺在树荫或者麦阴凉处,展油油的躺在麦床上,把一块小手帕用凉水浸湿了贴在脸上,偶尔,一阵清风拂过,那种感觉像是在黄昏里听一段爱的告白,美滋滋的惬意极了。
三姐大我五岁。她勤劳善良人缘好,学习过硬,还有一副好嗓子。本该是我们公社一所学校里的代课老师,因着地主的女儿被别人替代了。后来二哥让她去东北找工作,三姐放不下病榻上的父亲,柔弱的母亲,把去东北找出路的事让给我,她却一生为农,无怨无悔。小小的肩膀背负起家里的责任和重担。犁地,耙地,种地,打场,割猪草,拾柴火,既当男人又当女人。
三姐待我恩重如山。在东北上学时,三姐三千多公里的路程给我寄去了炒面,油茶。回到西北至今,每年给我送来猪肉,猪骨头,猪蹄,猪肚,猪肝和她自己喂养的红公鸡。在三姐的呵护下我走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渡过了懵懂无知的少女时期。
三姐的爱,温暖了我似水流年的日子。

四
时光是一条河,所有的人和事都是这条河上漂移的小舟。一些碎碎屑屑的事记忆模糊时,唯有她——王淑乃,我的发小,她那一抹清幽勾起我的乡愁……
我和淑乃同岁,在一个村子的前后院住着,也在同一所学校里读书。提起小乃(她的乳名),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我们两人拾麦穗的情景。
麦穗是大地留给孩子们的礼物。一位西方画家画过贫困妇孺拾麦穗的画。人们也常把田野里遗失的麦穗与贫瘠联系在一起。其实,麦穗是遗留在大地上的珍贵之物。收割后的田野空旷无垠,麦穗躺在泥土上如一枚闪光的徽章。
每当麦收期间,我和小乃胳膊上挎一只箩筐到地里拾麦穗,就像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米勒画的《拾麦者》一样,穿着粗布衣服,自做的布鞋,躬身弯腰捡拾地里的麦穗。
我两并排前行,有时两人抢一根麦穗,有时又互相推让。心里却暗暗较劲比谁拾得多,说真的,我远远不如她。
小乃比我有耐力,她能一口气弯着腰走好长的路,一手把持着筐把,一手拾麦穗,捡起麦子来头也不抬。我却不行,胳膊让麦芒折得又疼又痒,走三步站起来伸伸懒腰,走两步蹲下去看蚂蚁搬家,或者就去抓蝈蝈。
抓蝈蝈是一件乐事。首先得走到有蝈蝈的草地或田间,听听哪里有蝈蝈的鸣叫,听到叫声后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慢慢走去。记的我是迈着碎步前行,怕惊动了蝈蝈。抓蝈蝈时,如果它的鸣叫声突然停止,那它很可能觉察到了异常,这时,我停在原地不动,直到叫声再起时,我便一个箭步扑过去抓住蝈蝈的后大腿,然后把它装进小笼子里拿回家。夜间,听它那悠扬而清脆的鸣叫。
我每次把捕捉的蝈蝈送给小乃一两只,小乃也送我礼物,她捡的麦穗装满箩筐后把剩余的都给了我。就这样,我们乐此不疲的拾着麦穗,我们两既不像罗曼罗兰笔下的女神,也不是米勒的艺术评论人所说的乞丐。我们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麦田的守望者。
这就是我和小乃的童年:在田野里尽情的撒欢,听蝈蝈远处近旁的鸣唱,赏各种颜色的蜻蜓,蝴蝶,穿行在草尖,看那高一下低一下左右盘旋的燕子,听骡子,驴子,马儿,羊儿们咴咴咩咩的叫声……
五
每当麦收后,队里的麦场地里隆起高高矮矮,长形方形的麦垛,农人们的房顶上堆满了麦穗。黄,成了大地的主色调。
此刻,我的眼前幻化出金色的麦穗,金色的麦垛,金色的童年……
他乡,游子的身影里有一位瘦弱的文人,在氤氲着的麦穗里沉思……
我憧憬着祖国金色的未来!
《情燃草原》
作者:南竹林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一定带你去莫尔格勒河畔
看金帐汗蒙古包的壮观
站在界河桥上
惊醒尼布楚的悲伤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要与你骑一匹白马
驰骋在大青沟的路上
嘎达梅林的歌声
在天地间回荡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要带你把红山仰望
听玉龙河悠悠歌唱
把鸟啼幻作胡笳
将远古的风铃摇响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要带你走进元上都
追念古城的辉煌
远去了金戈铁马
含露的金莲花遍地芬芳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要带你去鸿雁的故乡
在纳林湖畔建一间草堂
看那迎朝阳绽放的葵花
品尝“灯笼红”香瓜的清香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要领你去巴丹吉林
赏中国最美的沙漠
和那风骨长存的胡杨
那是世界的英雄脊梁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要带你游鄂尔多斯
这里走过横扫六合的秦王
成吉思汗也曾把金鞭挥响
如今的"羊煤土气"
正把人们幸福的心灯点亮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要带你去钢城
把金骆驼的甘醇品尝
听驼铃声在古道上再一次飘响
一带一路又催生无限的希望
如果,我们草原相遇
我一定带你登上青冢
登上青冢,思考王昭君生命价值的分量
领略穿越时空的和平
品味激荡千年的吟唱

《银镰记忆》
—读竹林“麦穗下,那金色的童年记忆”感想
文/贵在有缘
刈麦人欢铁牛鸣,
归仓颗粒汗滴凝。
汪洋炫彩潮流
现 ,
金浪兴波荡漾情。
溯往农耕茹苦伴,
瞻今劳作沐歌行。
丰收美景常思念,
田园记忆梦惊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