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问题的讨论
(二)
孙述考
现在,我们讨论的中医历史一般从神农氏尝百草、教民以九针开始。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也叫《本草经》就是从神农氏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医药学著作,当然肯定有后人的成果在里面。但这是目前能见到的第一部医药学著作。当时,在神农氏时期,作为部落首领,他能不能去亲尝百草呢?肯定不是。应该是神农氏时期那些医学家们,包括“教民以九针”。都不是神农氏一人所为,甚至不是他个人所为。是后人把这个时期的技艺发展归功于部落首领而已。
神农教民以九针,其中一种针即“砭石针”,砭石产山东泗水一带,说明当时的中医在黄河流域相当发达。针灸之术的材料就达到九种材质。当然,在古文言文中,“三、九”代表多数。“九”在易术中又为极数。所以,这个“九”不一定是确数。但说明取材之广,这是肯定的。而大家想一下,针灸的依据是什么?是经络。那么,这说明,在神农时期,经络原理早已成熟。经络学成了指导针灸的理论性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编撰于魏甘露四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晋人编针灸书,取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哪三部呢?是《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灵枢》又称 《针经》、 《九针》,是现存最早的 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 战国时期。共九卷,八十一篇,与 《素问》九卷合称《 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的绝对权威。
中医中的经络到底是怎么发现的?其实老祖宗的方法很简单——致虚极,守静笃,返观内察。李时珍老爷子在《奇经八脉考》里印证北宋得道高人紫阳真人的观点说,人体的经络穴位啊,只要懂得返观内照的人就可以体察到,并强调这样的说法真实不虚。这说明什么?说明李老爷子自己就懂“返观照察”到人体的经络穴位,否则便无“其言必不谬”的论断。
中医的发展在历史上祖先大力开拓下如滔滔江水,奔涌而下,惠民千载万代。中医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宗旨,运用“阴阳五行”辩证理论为原理,发展成为一门非常科学的实证医学。无论从理论体系的建立,到学科的分类,尤其是临床的广泛实践和经验总结,在历代医界圣贤的一次次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去伪存真的大力改进完善下,中医发展成为一门涵盖了能疗治人体所有实病的伟大学术!所以,当代西医和世上,崇洋媚外,厚西薄中,把几百年来发展起来的西医奉为“科学之医术”,把千万年发展成熟的中医视为“迷信”,这是严重错误的,是不懂中医历史,不谙中医奥妙,不入中医堂奥的孤陋寡闻的浅视短见!
孙述考,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从小喜欢艺术和文学。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贡献。勤耕不辍,创作书画作品几万幅。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创立神经导能中医学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