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忍者常赢
文/寒冰
“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国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有人将“忍”概括为典型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忍”在《辞海》中有三种解释:一是容忍、忍耐;二是抑制;三是残忍、忍心。本文中所谓的“忍”,是指容忍、忍耐和抑制。只有学会容忍、忍耐,你才会捕捉到机遇,赢得胜利;只有抑制激动的情绪,你才能做到为人处世稳妥。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人人皆知的古训。社会上的一些“激情犯罪”者,正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忍性,才导致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将自己送入监狱;众多的经济类犯罪者,正是由于忍不住金钱的诱惑,才导致他们走上了盗窃、抢劫、诈骗、贪污、受贿的犯罪道路,留下了人生的遗憾。
“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涵养。“忍”,绝不是懦弱、胆怯的代名词,相反,它是大智大勇者战胜自我时才能够达到的境界。《荀子.儒效》曰“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也就是说,能够忍住私心,才能做到为大家办事;能够抑制激动的行为,才是良好的修为。“忍”是胸怀远大者的自我克制;是纵横捭阖于各种战场的领导者必备的素质;是个人意志坚定和自信心十足的表现;是普通百姓为人处世的致胜法宝。
“忍”是一种斗争策略。《曹刿论战》中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当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在敌人第三次击鼓的时候才攻击对方,曹刿的回答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也就是说,一直忍耐到敌人士气衰落的时候再攻击对方,才能取胜。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名将正是利用了对方将领性格急躁,不善于忍耐的缺陷,以“激将法”迫使对方误入设定的圈套,最终取胜;还有许多将领,因为在危急关头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战机,最终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善“忍”者常赢。《劝忍百箴》曰“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圯桥匍匐取履,而子房蕴帝师之智;市人笑出胯下,而韩信负侯王之器。”“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是忍辱于小;太王事匈奴,勾践事吴,是谓忍辱于大。忍辱于大者无忧,忍辱于小者不败。”如果张良忍受不了拾鞋的侮辱,也就难以成为刘邦的军师;如果韩信没有受胯下之辱的度量,也就难以成为汉军的统帅;如果商汤、周文王不善于忍耐,决不会开创出一国之基业;如果勾践在亡国的情况下,不善于忍辱负重,绝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他们的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吃别人无法吃的苦,受别人无法受的气之上的。
朋友们,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海阔天空。
作者简介:
寒冰,原名仲金瑚,甘肃会宁人,生于1964年,地质工程师,从小爱好古体诗词,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诗词、散文、杂文、科技、集邮等文章百十篇。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周瑟瑟(著名诗人与作家、卡丘杂志社长)、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