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二十一)
1926年11月,蔡一鸣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补充团指导员,便一路向北征战,其间几年内升职为西北军总司令部参谋。
1929年,北伐部队越过长城,来到塞上。所谓塞上,一般意义上是指边界险要的地方,也指军事位置重要的边境地区。这里泛指北方的长城内外。蔡一鸣路过王昭君墓,写了一首《题昭君墓》的诗,诗中说:“青冢何缘拜美人,三年我亦谪边尘。琵琶哀怨分明在,只顾江三不顾身。”从诗中“三年我亦谪边尘”句,可以肯定这首诗写于1929年。诗中蔡一鸣感叹王昭君为了汉朝的江山稳固,而“只顾江山不顾身”,其余也暗喻他自己,为了国家的统一,已征战了3年,也已经奋不顾身了。昭君墓,又称“青冢”,座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
蔡一鸣写了昭君墓以后,接着他写了《塞上秋思》,大概是1929年的秋天了。诗中咏道:“秋霜降兮塞草黄,悲风起兮沙尘扬。鸦背黯淡带斜阳,荒楼风雨一镫前。”在诗人眼中塞上的秋色是悲凉的,满目秋霜,草黄,沙尘,荒楼。接着诗人写道:“纵酒狂歌自不群,春来归傍碧山云。谁知江上匆匆别,未落花时又见君。”诗中隐隐透露思念自己的爱人碧君。在寒冷的塞上,一个人纵酒狂歌,只等春天到来的时候,能依傍碧山的云彩,花还没有飘落的时候又见君,这两句分明就是碧君两字的嵌入句。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描写塞上的壮丽风光,如唐代杜甫《秋兴八首》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又如康有为的《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在诗中蔡一鸣一再流露对爱人碧君的怀念:“肯被浮名误热肠,敢期传世有文章。自从别后相思切,诗骨清新酒味香。”最后诗人写道:“天空一雁忽飞翔,书来能不思故乡。高堂倚闾发苍苍,少妇闺中罢理妆。田园废耕三径荒,游子何犹滞朔方。归去归去遮莫忘,其奈边寇正猖狂。”
写罢《塞上秋思》长诗后,蔡一鸣接着写了《调防萨拉齐》:“奉檄来边塞,屯营看雁飞。河声翻巨浪,日色淡余晖。蛮貊衣冠异,荒城烟火稀。秋光犹未老,霜雪忽霏霏。”转眼快入冬天了,只见雁南飞,还有黄河的巨浪,傍晚太阳的余晖,发出淡淡的光,照着边关的荒村。萨拉齐,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南部,是包头市士默特右旗委、旗人民政府驻地。
在驻屯萨拉齐时,蔡一鸣突然想起年青时游览过的杭州,挥笔写了七律《忆西湖旧游》八首,他写道:“曾与西湖有旧盟,数椽茅屋娱平生。无端偶为饥寒迫,一别谁知岁月更。鸿瓜雪泥寻往迹,荷花桂子动闲情。几时得践田园约,猿島山中也笑迎。”诗人与西湖有盟约,在以后的岁月里,蔡一鸣一生,真是在西湖畔的“茅屋”中渡过了动荡的生涯。诗中又说:“春到边关又一年,东风吹梦竟如烟。”“赢得一腔热血在,奔腾争似浙江潮。”这一年,应该是1930年了。
2019.9.18.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201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