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那条青石板路
文/吴北平
我的故乡位于武昌东南方向的梁子湖畔。明朝初年,始祖吴氏挑着两个箩筐,从江西迁徙至此。因生息地毗邻梁子湖,故把故乡起名为吴泗。
故乡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庄。虽说故乡是个“古村”,但并没有留下什么“名胜古迹”。惟一能见证它的“古老”就只有那条青石板路了。
故乡的那条青石板路由500余块青石板铺成,长100余米,宽5米多,位于村子中部,从村前一直延伸到村子房屋之间的巷子里。青石板历经数百年的风霜,烙下了深深的岁月印迹。斑驳的青石板路两侧布满了巨大的青石条,还有几根矗立着的残缺青石柱,路的两侧长着高大的柳树、枣树。
青石板路两边没有房屋,十分空旷,一望无涯,在村外遥远处都能清晰可见。
据说那条青石板路建于明代,是先祖父在江夏郡任职时,娶了明太祖的后裔而建的。长辈们说,古时候,先祖父在此建了一个豪宅。因先祖母回武昌城娘家时,梳妆台上的红烛忘了灭而失火,宅子荡然无存,只剩下那条青石板路了。
从我记事时候起,那条青石板路一年四季热闹非凡,它是父老乡亲最热衷去的地方,是农耕劳累时休息的驿站。
春天里,清晨,柳树梢上会飞来喜鹊,叽喳喳地在那里报喜。村里的老人时常带着小孩,坐在青石板路两边的青石条上玩。看远处繁花似锦的青山绿水,观农耕细作,捕捉翩翩飞舞的蝴蝶。附近住户的公鸡有时飞到青石柱上唱歌,母鸡下完蛋 “咯哒咯哒”地前来觅虫子。
夏天里,青石板路两侧成了天然的消暑画廊,那里风最大最凉。白天,我们爬到路边的枣子树上摘枣子;拿竹竿缠蜘蛛网粘知了;看湛蓝天空中堆积如山飘浮的白朵;在青石板上拍纸片。夜晚,父老乡亲们去那里纳凉、拉家常。我们坐在青石条上,数天上的星星;听大人讲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的故事;追捉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不时在大人堆里玩起了捉迷藏。嬉笑打闹声、蛙声与蝉声交织在一起,好玩极了。
秋天里,青石板路两侧是大人织布、染布的地方。黄道婆式的织布机摆成一排,父老乡亲把自家纺的棉线拿到那里集中去织、去染。那场面仿佛是一个天然的染织布厂,热闹非凡。织出的棉布十分素雅,做成的衣被非常舒适耐用。小伙伴们在那里跳房子、踢毽子、打陀螺、推铁环……,个个忙的不亦乐乎。
冬天里,青石板路两侧成了办年货的场地。父老乡亲把摊好的豆丝拿到那里去晒,生产队在那里杀猪宰牛,分鱼分肉。炸米花的阵阵爆炸声响彻云霄,吸引了无数大人小孩的听觉和味蕾,左邻右舍相互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天气晴朗时,男人们很是悠闲地在那里抽烟晒太阳,妇女们去那里打毛衣、纳鞋底。
逢年过节青石板路两侧是搭台唱戏最好的地方。本村和邻村看戏的人,每年都会汇集到这里凑热闹。那场面胜于赶集,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大人驮着小孩,大有挤破村子大大小小巷子的感觉。戏演到精彩处的呐喊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村里娶媳妇,新人入洞房前,那条青石板路是必经之路。青石板路两侧早早挤满了迎新的人们。新人一到,鞭炮齐鸣、礼花和喜糖漫天飞舞,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海洋,整个青石板路被吉祥和幸福所拥簇。
故乡的那条青石板路,是故乡的坐标,是父老乡亲生活之路,是游子走出故乡之路,也是游子回家和思乡之路。它记录着故乡数百年来的风风雨雨,留下了父老乡亲生生不息的足迹,带给了我们儿时无穷无尽的欢乐,更承载着故乡美好的未来与希望。
作者:
吴北平,笔名:寻默。男,1964年6月生,湖北武汉人,工程师,中南财经大学毕业。自幼酷爱文学,写诗歌散文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北方文学》、《齐鲁文学》、《文学月报》、《山东散文》、《白露文学》、《飞驰》、《武汉铁道》等报刊杂志。参加全国文学艺术比赛多次获奖,多篇作品入编全国诗歌散文选集。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周瑟瑟(著名诗人与作家、卡丘杂志社长)、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