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蒲松龄故居
——《滨州头条》采风活动之二
文/杨在成

《滨州头条》编辑部做出决定,于9月14日、15日搞一次采风活动,编辑六人带着任务自驱车,于十四日下午来到久久慕名的蒲松龄纪念馆。
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古香古色的商业街,就会来到一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这门楣上的匾额“蒲松龄故居”。
走进大门是故居前院,面前有尊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龄先生了。他正在捻须沉思,似乎在构思聊斋故事。再看四周的四块太湖石,它们是四个象形文字 “山明水秀”。

走进生平展室,了解了蒲松龄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龄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享年76岁。
进入聊斋正房,了解了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写下《聊斋志异》的地方。这座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风格,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

走进著作展室,了解蒲松龄先生由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体察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审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种种龌龊现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经历,就激起他愤世嫉俗的思想,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作品《聊斋志异》。
走进书画展室,一走进外文展室,就会深深的感受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20多种,版本60多种。《聊斋志异》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再进书画展室,了解了蒲松龄先生一直致力于字画的创作,现在已收藏的当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的作品千余幅,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先生的敬仰之情,《聊斋志异》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最后走进彩塑展室,在这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形象的展示出来。
时间过的好快啊!时间已到下午四点,因下一站要到聊斋城,此站到此结束。
2019.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