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应在三门峡工作的同学邀请,我们一行四位同学到三门峡去游玩,到三门峡后,下午2点半乘车出发前往三门峡大坝参观。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跨过了“一步跨两省”的分界线,到黄河大坝观望气势磅礴的黄河。边走边听导游讲解黄河大坝的故事。
黄河第一坝为何建在三门峡?导游讲是因为三门峡具备建坝的多种有利条件。其一,三门峡谷是黄河中游河道最窄的河段,便于截流。其二,三门峡谷水流湍急,建坝后可建水力发电站。其三,三门峡谷属于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其四,人门、鬼门、神门三岛属岩石岛结构,可作为坝基,利于施工导流。其五,三门峡谷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是黄河上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其六,控制流域面积大,能最大限度减轻下游水害。
黄河三门峡大坝离三门峡市不足20公里,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大坝1957年破土动工,四年主体工程完成。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的三道门即人门、鬼门、神门。特别是神门中的砥柱是特别有名的。在黄河大坝下方有一个露出水面大约两三丈高的一块尖尖的小岛,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大红字——砥柱。为了看的更清楚导游带我们乘坐电梯下到坝底近距离观看。出电梯门又经过大约几百米地下通道才来到大坝泻洪口。那天大坝上开了三个泻洪闸,库水从三个泄洪道口喷涌而出,翻出数丈高的巨浪,汹涌澎湃。水花溅得游客浑身湿透,游客们用纸擦拭头上的水雾,纸立马变成了土色。
至于砥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的镇河石柱,还传说是一位老艄公的化身,名曰“朝我来”。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老艄公率几艘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天突然骤变,狂风暴雨。刹那间,山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入河中。船工们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只听老艄公大喊:“朝我来!朝我来!”原来老艄公站在激流中为船队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一个浪头将船推向前方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拴好船返回去找老艄公时,见他已变成了一座石岛,昂首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一一“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
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一旁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第二天,老同学安排我们去灵宝函谷关观光。我们驱车前往,一路奔波,刚到函谷关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濛濛小雨,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继续游览。一下车就看到老子的镀金巨像。导游介绍像高33.3米,石像背后通往景点的台阶有99个,都是吉祥数字。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叫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函谷关古文化区主要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鸡鸣台等20多处景点。
游览途中导游向我们讲述了有关函谷关的成语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这两个成语的历史典故国人皆熟知能祥,不必赘述。
我们沿途欣赏了题壁“道德经”及古代名人诗句:鸡鸣三省函谷关,紫气东来青牛犍。上善若水铸明道,厚德载物育人苑……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边听边看,驻足拍照留念。最后拜谒太初宫,这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里面塑有36尊神像,又称全神殿,常有香客朝拜祭祀。
行程中我们还参观了陕州的“地坑院”。说起“地坑院”,咱洛宁有的是,咱这里叫“天井窑院”。只是陕州的领导很有经济头脑,连片开发地坑院,把民居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随行的同学告诉大家,我县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近几年也开发古民居文化,把古老的“天井窑院”打造成休闲旅游资源,以供城市高校师生观光、采风、写生。
若有机会也进行一次家乡观光游,领略一下家乡的秀美山川,古文化渊源。

作者简介:张便玲,女,1949年腊月生。网名迎春花,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中教一级教师,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