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坊”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新蔡”征文选登 。
夜幕降临,星月交辉。迎着秋日的晚风漫步在新蔡街头,仿佛置身于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到处是霓虹闪烁,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一排排风格各异、吉祥喜庆的路灯,不仅点亮了新蔡的夜空,也亮出了城市的品味和美感,更亮出了新蔡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灯光,让这个千年古县焕然一新,拥有了更现代更时尚更靓丽的城市形象。
面对大美新蔡的璀璨之夜,你能想象67年前新蔡的夜晚是什么样子吗?你能想象无电的新蔡是什么景象吗?
新蔡开天辟地用上电始于1952年,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短短几十年新蔡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柴油机组发电、小火电(小水电)、引入网电三个阶段,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1952年3月,当时的河南省信阳地区计委从确山县给新蔡调拨一套64马力24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同年5月县粮食局筹建新新榨油厂设置发电车间,8月开始发电,9月新蔡始建第一条供电线路。10月县委、县政府、人武部三大机关成为新蔡县首批用电户,揭开了新蔡电力发展的第一页,新蔡人民的用电梦自此启航。
1960年4月24千瓦柴油发电机因故障停止发电,5月河南省计委又从范县排灌站给新蔡调拨一套135马力84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为新蔡解决了新的发电设备。8月新蔡县架设第二条供电线路,县商业局、粮食局、人民银行等县直机关开始用电照明。
1966年7月信阳地区计委从信阳电厂调拨给新蔡30千伏安和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各1台。8月新蔡县城区第一条高压线路和第一个配电台区诞生,城关部分居民开始用电照明。9月新蔡县农村第一条高压线路和第一个配电台区诞生,十里铺公社刘新庄拖拉机站成为新蔡县第一个农村电力用户。
在利用柴油机组发电时期,新蔡电力工业刚刚蹒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工农业生产需要电,人民群众盼望电,怎么办?县委县政府决定自力更生,自建电厂。
1966年新蔡火力发电厂开始筹建。由于经济困难,经费不足,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一时间家家出钱,人人出力,职工捐钱,农民兑粮,掀起“全民办电”热潮。经过不懈努力,1967年10月火电厂350千瓦汽轮机组建成投运。1972年4月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完成,2×1500千瓦汽轮机组投入运行。开创了新蔡利用汽轮机组发电的历史,圆了新蔡人民的发电梦。
新蔡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洪汝河下游,境内水资源丰富。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在大力发展火电的同时,充分利用河道水利优势,大力发展小水电。1976年在砖店大桥北侧建立砖店水力发电站,供砖店集镇机关和居民用电。1980年在河坞大闸右岸建成4×125千瓦水电站,供河坞乡牛湾、王楼等村委用电。1992年在河坞大闸左岸建成3×1000千瓦水电站,电流通过35千伏线路并入新蔡县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母线,弥补了新蔡网络供电的不足,为新蔡提供了第二电源,增强了供电可靠性。
期间,新蔡电力机构设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70年2月新蔡县成立农电工程队,负责农电施工,用电抄、核、收。1971年5月农电工程队撤销,改建新蔡县供电所。1973年10月成立电业局,发电厂、供电所移交电业局管理。结束了县计委、县工业局、财政局多家管电的局面。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新蔡人民自主创业、自办电厂,谱写出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辉煌篇章,彰显了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不凡气度,为新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小火电和小水电的兴起,新蔡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砖瓦厂、面粉厂、化肥厂、机械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建成投产,20多座提灌设施投入使用。
为了用上更充足更优质价格更低的电能,新蔡人民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自办电厂的同时,从没有放松争取引入网电的努力。1976年6月由新蔡自筹资金建设的第一项网电入蔡工程王(王岗)-新(新蔡)线建成。线路自汝南王岗110千伏变电站至新蔡县城西大梁庄全长47千米,杆塔206基。这是新蔡首次承建的110千伏电压等级线路工程。线路建成后,因新蔡尚无110千伏变电站,暂以35千伏电压送电,作为新蔡电厂的辅助电源。
1979年2月新蔡110千伏变电站工程项目经省计委批准立项建设,新蔡申请网电获得重大突破。同年12月位于城西大梁庄驻新公路南侧的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新蔡人习惯性地称它为11万(伏)变电站。这是新蔡历史上拥有的首座110千伏电压等级变电站,具有里程碑意义。至此,新蔡人民迎来了使用网电的新时代。
“网电入蔡”为新蔡电力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开启了新蔡电网发展新征程。1980年至1990年新蔡掀起网电建设第一个高潮。全县建成35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供电设施初具规模,10千伏供电网络基本建成,为提高全县用电普及率奠定了基础。1986年5月新蔡最后一个用电空白乡弥陀寺乡通电,实现了乡镇通电率100%的奋斗目标。
1991年至1997年新蔡电力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力事业,对电力发展实行政策倾斜,广泛发动集体个体等社会力量集资办电,使新蔡电力事业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97年2月全县最后一个无电村栎城乡周庄村委通电,实现了行政村通电率100%的奋斗目标。
1998年国家出台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同网同价的“两改一同价”政策,为新蔡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推动新蔡电力建设进入第三个高潮。1999年,总投资2350万元的砖店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是新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电力基础建设项目,结束了新蔡长达20余年单电源供电的历史。2001年网改一期工程完成,极大地缩小了新蔡电业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改变了新蔡电力设施基础薄弱的落后状况。
2002年至今,新蔡又先后实施了第二、第三期农网改造及升级工程,电力设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高压输配电网络标准大幅提升,低压供电网络全部重建,农村用电管理体制得到理顺,新蔡电力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县境内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13座,光伏电站118座,配电变压器3216台。2018年完成售电量7.59亿千瓦时。
坚强的电网、充足的电力,为新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持,点亮了万家灯火,同时也改变了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生态水城、大美新蔡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如今每当华灯初上之时,新蔡的大街小巷、公园湖畔,处处流光溢彩,火树银花,满城美景,目不暇接。东湖公园的夜晚光影流动、辉煌壮观,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北湖公园的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更是让人惊艳。五湖之畔,笙箫歌舞,热闹非凡,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在这里欢快上演。新蔡,这座被灯光点亮的城市,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快速向前。
(作者简介:刘敏,女,汉族,1966年8月生,河南省新蔡县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驻马店作家协会会员,新蔡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