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金山川嶰谷对河观湾村西侧的台地上,有一名观——栖霞观,此观建于何时,由何人创建已无稽考。在《永宁县志》上是这样记载的:“栖霞观:在王召里观湾村。明正统十二年(1447)至光绪十三年(1887)皆重修,有张论碑文。”
《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西第间而吹之,以后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应凤凰之鸣。
应厣注:大夏西葳之国。孟康注、嶰溪、昆仑之北谷也。
《九州纪要》载:金门之竹可为笙管,不过言竹音之合耳。
《玉泉记》载:取宜阳竹为笙管,河内薛莩为灰,吹之以濮阳,遂以取竹金门为伶伦,而好事者称为金门坞为嶰谷。因当时金门属宜阳辖,亦称宜阳金门。
相传,很早以前的远古时期,人类始祖黄帝南巡派乐师伶伦在天下遍寻制乐材料,是音律、癸天地,伶伦遍寻于中华大地。当时金门川律管山和金门川漫山遍野长满了竹子,伶伦来到金门律管山,对各种不同的竹子进行制管,钻孔试吹,最后采用节长皮厚均匀的竹子发音非常好,音质圆润、悠扬、便采用这种竹子制笙箫的律管,并每钻一孔,试吹一下,使其发出不同的音律,逐步增减,通过长时间试吹实践,最后吹出了各种鸣扬和溪水奔流的声音,钻孔也达到前六后一的七孔,吹奏时引来各种鸟相互争鸣,并且把鸟中之王凤凰也引来鸣叫。结果在金门山峪口三里处凤凰鸟也栖息此处不走,听伶伦吹奏礼乐之曲,高兴时凤凰也鸣叫几声进行助兴,听到凤凰鸣叫,百鸟也随之争鸣,使这里彩霞飞舞,紫气围绕,传为仙气,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后人在此修建了栖霞观,以示纪念。
栖霞观,座西面东,北靠山崖,有正殿三间,上覆深绿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檐出于墙,脊上有花龙改筒妨覆于小丘之上,房椽全为大树解锯而成方形,檐下木柱雕刻精良整齐,八个龙头伸出墙外,四根立柱红漆涂就同房内木架相连,建筑形式古朴古香,虽经清代重修,但仍然保留着明代早期建筑的结构风格。


在栖霞观的南侧有一白色灵龟碑座,旁边有一块圆头残碑横躺在地,我们冲洗查看后方知是张论所写“重修栖霞观记”碑文。张论(1571-1634)字建白。号葆一,永宁王召里德里村人。生于明隆庆五年四月四日,13岁单子员,14岁中禀生,29岁中举,39岁中进士,官至四川巡抚,一生著述颇丰。这篇碑文是张论对重修栖霞情况的陈述,简单明了,意义深刻。
栖霞观历史悠久,建设独具一格,是洛宁的一处古文物遗址,因年久失修,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裂痕,如不及时修复,将会逐渐消失。我们要宣传她、保护她、使古物永葆健康青春。

附张论碑文《重修理工栖霞观记》
永邑南三十里镇山曰金门,或曰嶰谷,或曰暑凉谷,亦曰律管山,黄帝与伶伦所以听凤鸣定钟律也。泉石喷薄,竹篁递奏,羽客幽人,多聚于此迤北三里许,有仙观焉,颜曰栖霞。故老传闻,以为时有彩霞,矗绕其上,或曰霞客之所栖泊,总之物外逸迹,洞天秘地,俗况尘襟,暂息全锁,雅致旷怀当境毕湛,即非海峤奇观,亦庶凡中原胜概矣。源流绵邈,迨不可镜,至于时盛衰,新故相代,亦略有可记者,国朝正统初,曾稍加修葺,乃丹青剥落,庙庑荒凉,动灵光之慨者屡炙。留下村耆庶段子士,金士银偕书以敬等构募重新颇堪游眺,不佞偶一至焉。地商湫隘,视古初命名之规,想犹有迳庭不肖似者,然而东西戎马之倥偬,未可大有举也,役或镌石为后日规以不佞记,故志之。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