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涛声依旧思子胥【散文】》
作者☆赵锡洪
编辑☆刘茂元

在浙江海宁盐官,每到农历8月18日这一天,有上十万国内外游客象潮水一般地来到这里。大家目的是亲眼目睹被誉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在这一天,每年都有上百家媒体专门派记者采访报道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景。

钱塘江起源于开化县,经芹江流入衢江,兰江,富春江后入杭州湾入海。在入海处呈喇叭形,外宽内窄。起潮水时,白茫茫的海水从上百公里宽的湾口涌入,受两旁越来越窄的江岸约束,形成了又急又高的涌潮。潮头有高4米左右,潮差可达上10米,且汹涌澎湃,犹如奔马,势不可挡。农历八月十八这一日,钱塘江大潮起得最大。历代文人墨客,观看了钱塘江大潮之后,留下了不少壮丽诗篇。

观潮极目水天尽头。最初先看到一条雪亮的银线,接着银线不断翻转着越来越近,越来越宽,在两岸人们就可亲眼目睹这轰隆轰隆的潮水汹涌浪头呼啸而来。其声似雷霆万钓,震耳欲聋;其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伟壮观;其人观潮人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向彻云霄,这时所有观潮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钱江潮水壮观美哉,钱江潮水壮哉!

钱塘江大潮起浪汹涌澎湃是大海里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千百年来,这独一无二的天下壮观奇潮,有着古代人的许多传说,最为动人的传说故事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英雄伍子胥的故事。

关于伍子胥这位历史人物,大家肯定不会陌生,从小说到戏曲舞台上,人们都会看到过这位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最为出名的忠臣。他辅佐过吴王,为吴国打败越国活捉越王勾践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他的名声天下共知。越国灭亡之后,勾践的谋臣范蠡等人想了一条计策。他们派人带了许多金银财宝和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请他设法救出越王勾践。谁知伯嚭是个爱财如命,贪脏枉法的大奸臣,也是个喜欢拍马屁吴王的小人,深得吴王宠信。他把越国送来的美女西施和珍宝进献给吴王。吴王也是个昏皇,得到了美女西施,还真的不杀越王勾践,还将他释放了。后来,吴国在大奸臣伯嚭的愚弄权术,将吴王面前挑拔离间,说了伍子胥不少坏话,逐渐离间了吴王与伍子胥的亲密关系。

忠臣伍子胥极力主张斩杀越王,斩草除根,以免后患。但是,吴王却鬼迷心窍,不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言相告,而且还头脑发昏,听不进逆耳忠言,最后还杀掉了忠臣伍子胥,并将他的尸首残忍地拋进了钱塘江。

越王勾践大难不死,逃回越国。他怀着复仇的英雄气概,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任用了范蠡,文种等等一大批文武大臣治理国政。经过十年的整顿,不负众望,终于将越国这个弱小的国家,治理的精精有条,转弱为强。据民间传说,在浙江的龙游县如今的国家4A级景区一一龙游石窟,有大大小的开凿精致石窟,是当年勾践派能工巧匠,为了与吴国备战而开凿山洞。目的是作储存粮食与兵器的大仓库。这也许是现代人的猜想。但笔者认为,若不是为了国与国之间的备战,那么化不少人力财才去挖凿这大大小小的石窟干吗呢,这也是劳民伤财的地下设施呢?我肯下结论:这肯定有名堂而言的,而且也是有目的的,这不是普通的石窟,这规模与精细程度,是举世无双的,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与结晶呢。

传说归传说,毕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了。当勾践带领复仇的军队打进吴国时,吴王仍与美女寻欢作乐,沉浸在这酒色欢乐之中,丝毫没有心思备战而准备。就这样,历史又重写了,吴王灭亡了,越国则走向了强盛。

当百姓把吴国灭亡的消息,告之伍子胥的英魂时,他在冥冥之中听到这坏消息,悲愤不己。他愤怒地驾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里奔腾咆哮。那轰隆轰隆的大潮声音便是伍子胥所发的怒吼声,而农历8月18日是吴国的亡国忌日。所以,这怒潮声,咆哮声,怒吼声更是空前绝后,举世无双,而闻名于世呢?

如今,观潮成了千千万人的旅游心愿。但是,无论有何感想,请大家莫要忘记忠臣爱国的忠臣,对此,笔者更加敬佩伍子胥这位历史文化名人,他的死,唤醒了至今人们对他的敬意,笔者情不自禁地为他作一首诗作本文的结尾。
《咏钱江滔神伍子胥》
精忠保国志未酬,钱塘滔神芳名留
英雄碧血洒钱江,豪杰正气贯神州
从来横祸是非口,报君甘愿献自头
为何涛声总依旧,只缘忠臣为国忧
作于2019年9月13日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