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妈妈共度中秋节
文/陈欣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浪漫诗人李白这千古流传的不朽诗句,凝结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情怀,又集结了多少故乡亲人的期盼和凝望的眼神。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只不过每个人思念的人各有不同。每年的大节小节,我最想念和惦记的是我的妈妈。爸爸去世已经七八年了,妈妈一个人在家。妈妈已经是78岁的人了,但老人家精神很好,记性也好,身体还好。有这几好,我这当儿子的十分满足。因为,老人家的健康就是儿女们的福分。
在中国,像妈妈这个年龄的老人们,大多经历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俗称:“瓜菜代”;还经历了三反五反、四清、文革;更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新时期的分田到户、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经历和阅历,无不是他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财富,也使得他们思想开明,心思淡然,情绪通达。因为他们经历了不同时期的生生死死,是是非非,纷乱嘈杂,真理反思。我很珍重妈妈的经历和人生,尊重妈妈的为人和生活。
作为儿子,对年纪人唯一最大最好的报答就是一个字:“孝”。简单明了,为人之道。俗话说:“七十有个家,八十有个妈。”这话真的是不假。一个人从小到大,直到满头白发,无论何时何地,世上最最惦记你的人,还是一个妈。无论到啥时候,妈关怀、想着儿子的心总也放不下。这一点,我是频有感触和体会的。所以,我对妈妈是实心实意的伺候,认认真真的服侍。每当和妈妈一起说话的时候,感觉心里就踏实、就高兴、就乐见这样的情景。每次回老家和妈妈坐在炕上,面面相对的说着话时,总是要和妈妈说上一句:“妈咱娘俩这样说着话儿您老看多好哇。”的确,有妈就是好。可以倾诉,可以放赖,可以装懒;可以得到妈妈的慈祥、谅解、关爱。世上只有妈妈好,虽然是歌里唱的,但却是一个放之四海而颠扑不破的真理。
妈妈很自强,不和我们住,坚持要自己吃住。没办法,只好依着妈妈,但我会时常接妈妈来家小住。每次妈妈来了,我都是尽心尽力让妈妈吃好、住好、玩好。从早上的刷牙、洗脸、吃饭,到晚上的泡脚、铺床、拿尿罐儿,我都是件件做到做好。妈妈老是觉得我一大老爷们儿,不让我为她做这些。但我是儿子,应该为妈妈做。日子长了,妈妈也就不说什么了。一天妈妈对我说:“儿子,你们哥几个就你细心,对爸爸妈妈都是这样,妈心里知道你的心意,挺好的。”
去年中秋节前,我就把妈妈接到家里来。妻子也是忙前忙后的料理着天天的吃喝,老妈很高兴。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中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面对着满桌的美味佳肴,我给妈妈倒上了葡萄酒,妻子和儿子端起酒杯,在中国传统的团圆节到来之际,我们共同祝愿妈妈身体好,中秋节开心快乐!妈妈乐着举起杯,看着儿子儿媳和孙子高兴地说:“好。也祝你们节日快乐,祝我大孙子学习进步!”
八月十五的夜晚,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准时开始,妈妈和我们坐在沙发上,甜蜜的哈密瓜,脆甜的金丝小枣,香香的瓜子儿摆满了茶几。央视的节目热闹亲切,家中的氛围充满亲情。期间,我和妈妈来到阳台上,望着天空上圆圆的月亮,我对妈妈说:“您老看多好,节日好,圆月好,一家人好,我们有老妈更好。”妈妈说:“是好,看着我儿子一家,吃的好住的好心情好对妈好,妈的心情也更好……”我望着妈妈,心里想,妈妈开心快乐就好。圆月在天,映照着妈妈充满喜悦的笑脸,我也在心里祝福妈妈,更祝妈妈健康长寿。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周瑟瑟(著名诗人与作家、卡丘杂志社长)、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