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月遣怀正当时
文/刘大虎
中秋节前夕,几个在县城的工友相约在一块儿坐坐,盛情难却,遂欣然前往。聊天中,我问,现在谁还有赏月的雅兴?
沉默片刻,甲说,赏月?哪有那闲工夫!我每天晚上,都是一如往常、雷打不动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剧的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让我总是牵挂着剧中人物的命运……
乙说,我和“老甲”不一样,每天晚饭后,我都把自己“挂”在网上,玩游戏、聊天,老婆总骂我是条“网虫”。因此,给我定下一条“铁规”,只能上网三个小时。否则“家法”伺候……
其他几个也都各有所爱,就是对月的阴晴圆缺漠不关心,赏月的情怀更是无从谈起。
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古人,特别是诗人们,比如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不仅赏月,还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原因何在?环视左右,满座皆沉默不说。
原因很简单,那是一个漫长的农耕时代,信息不发达,没有电视、电脑,即使是书籍,其传播量与阅读量也很有限。况且一到夜晚,没有电灯,就是想看会儿书,暗淡的烛光之下,眼睛也极易疲劳,所以,皎洁的月亮,就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的惊喜。于是,月亮成了他们想象、思考、歌咏的载体。
古代的诗人们,根本不知道电视、电脑为何物,再加上看书的种种制约,他们有时间站在夜空下,去欣赏天上或圆或缺的月亮。于是,思接千古,触景生情,浮想联翩,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吟月的名篇佳作。比如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比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既有诗人的悲欢,更有诗人对天地宇宙的追问以及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中国人来说,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不算为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成为中秋佳节最经典最流行的祝愿。月亮如是,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聚就有散,有喜就有悲,欢笑与泪水同在,快乐和痛苦共存。同月亮的圆缺一样,都是人生的风景。当我们身处逆境时,要想到顺境可能就要来临。身处顺境时,也不能盲目乐观,要有应对逆境的心理准备。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的命运如何悲惨。诚然,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却能支配对命运的态度。高兴时,看一看月亮。伤心时,看一看月亮,你就会释怀!世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他们的两重性,你不可能只享受幸福,不承受痛苦,反之亦然。
站在灯火辉煌的街头,分别时,我念了一首前几年写的诗:“望月人千里,相思路漫漫。梦染桂子香,飞跃万重山”。众人皆笑我,又多愁善感了。有吗?望着天边的明月,我不觉得。如此花好月圆夜,邀月遣怀正当时。切莫辜负那轮明月的一片深情与柔情。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简介:
刘大虎,男,汉族,1974年4月出生,郑煤集团矿工,新密市作协理事。自幼受父亲熏陶,喜爱文学,尤其钟情古典诗词。工作之余,在文学的天地间,以真心写真情,以真情慰人生。至今已在《新密文艺》《郑煤文艺》《郑州矿工报》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三百多篇,深受广大矿工的好评。相信∶只要心中还有梦,人生何处不月明。喜欢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周瑟瑟(著名诗人与作家、卡丘杂志社长)、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