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买走的《八步沙》是一部什么
八方盛赞长篇小说《八步沙》之七
我读长篇小说《八步沙》
文/崔国栋

陈玉福先生的最新力作《八步沙》,刚刚出版就荣登中国文学好书榜7月榜首。推荐理由是:“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在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风沙肆虐,人畜难行的连绵沙丘。六个老汉和他们的儿孙们,为了卫护自己的家园,几十年如一日,治沙种树,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草丰茂,生机盎然的绿洲。用朴实和坚韧演绎着同风沙对峙,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壮举……”
如其说,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毋宁说它更像一部报告文学。不论怎样界定这本书的归属,都不能否认书中的人物是真实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八步沙六老汉故事的文学再现。从现实来讲,他们是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时代楷模”;从文学角度来讲,他们无疑会成为西部文学长廊中的经典人物。他们的故事就像巍峨的祁连山亘古不移一样,一定会在甘肃乃至全中国世代传唱下去。因为这个英雄的集体,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奉献,践行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我们和他们同出一地,我们和他们同逢改革,我们和他们沾亲带故。书中的内容看得见,摸得着,没有煽情,没有粉饰,没有拔高,完全就是生活场景的铺排陈述。像这样“非虚构写作”的原生态作品,打动读者感染读者,荣登好书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总览《八步沙》,这部新时代英雄交响曲的主旋律,主要突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主义理想
我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阅读《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等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小说中长大的,是在观看《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歌颂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的电影中度过的。但是,这样主题明确的小说和电影,好久以来,比较鲜见。陈玉福先生显然是一个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主旋律,具有敏锐感知力和高超叙事技巧的著名作家,从他的“1号系列”、“1号首长系列”、“女子系列”、“国家系列”以及《建军大业》《热血军旗》《西部人》《女人的抗战》到最近的《金昌一家人》《八步沙》等作品,无不反映出他的高屋建瓴和远见卓识。在这个全党上下从严治党,从严管党,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八步沙》所反映出的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坚忍不拔,坚强意志,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八步沙第一代治沙六老汉中,有四人是共产党员,另外两人分别是生产队长和水利主任,也是受党培养和教育的先进分子。第二代中也有四人是共产党员。他们没有爬雪山过草地,没有堵枪眼炸碉堡,但他们秉持的为人民谋福利,不怕困难挫折,历经千难万险,使沙漠荒滩变成绿洲良田,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走上小康之路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不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吗!朱局长、李县长、李市长、陈书记,这一串只有称谓的领导干部,他们没有名字,这不是作家的疏忽和轻描淡写,而是有意为之。因为这样的领导干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如果没有这些人的领导和支持,什么三北防护林,什么沙漠变绿洲,什么共同奔小康都是一句空话。从这样一批干部身上,会让你真切感受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才有可能实现。
高老汉是第一代八步沙人的领头人,当听说钱老汉得了不治之症时,对儿子说:“当初我们六个人曾经说过,一定要把八步沙治理好,再去见马克思。现在有你们了,我们谁先谁后的都是个走,有啥看不开的。”朴实的话中,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在他们迈步踏上漫漫征程的那一刻,心中早已把马克思作为自己的精神领袖,那可是共产党的鼻祖!能够毫无愧色的去见马克思,已经成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之源。他们的治沙事迹,一开始就被注入了鲜红的正统的颜色。

其次是坚忍不拔改天换地的英雄主义气概
英雄主义不知在什么时候,带有了一种贬义的意味,被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对英雄主义的误解。即是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也要因时制宜。我认为,任何时代都是需要英雄主义的。只要我们还对自由,尊严,高贵,安定的人生价值心存希望,英雄的心灵回响就不会停止。据《辞海》解释,英雄主义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的气概和行为。”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里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三代治沙人,他们主动地承担起守护家园,治沙播绿的重大责任,在半个世纪的坚守和坚持中,把沙进人退改变成人进沙退。他们难道不知道风暴多么无情,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现实多么残酷吗?但他们迎难而上,拥抱生活,改变自然,重塑现实。在他们身上,真正闪耀着坚忍不拔,不畏艰险,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光芒。
当看到自己的家园被日益前进的沙漠侵袭,当茂盛的庄稼被一场沙暴掩埋,当一夜被风沙砌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成为常态,当春天来到不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而是一种嘴张不开、锅揭不开、眼睁不开、腿迈不开的“四不开式”的日子降临的时候,是他们第一代治沙人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庄严的按下了六个指印。今天来看这张纸,让我联想到安徽小岗村的那十七个指印。四十年前,安徽小岗村为了治穷,第一次按下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这一农民质朴而坚决的表达,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那么甘肃古浪县八步沙的六老汉,他们为了治穷致富,治沙保家按下六枚鲜红的指印,同样是一种庄严而坚定的承诺,是面对风沙挑战发出的振聋发聩的誓言:“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愚公式的语言平和而实在,这不是即兴的演讲,而是押上了三代人的使命。他们一路砥砺奋进,默然前行,在治沙播绿的艰难之路上,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早的实践者和矢志不渝的践行者,同样具有引领时代风气的伟大意义。

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总是英雄辈出。和平时期过惯了安逸生活的人们,要么觉得英雄都是遥远而陌生的,甚至觉得英雄有些傻气,是唐吉坷德,缺少对英雄起码的尊重和热爱,事实上这是一种对英雄的伤害。任何时候都不缺少英雄,缺少的是发现。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当六老汉扛起铁锹,打起行李,赶上毛驴,拖家带口走进滚滚荒漠的时候,他们就开启了一条英雄之路。这时候更多的人都是看客,甚至会在私下里嘲笑他们,这也正是英雄和普通人的差别。当他们中的高山父子放弃铁饭碗,放弃锦绣前程,回到治沙一线的时候,他们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正是英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体现。当井打到关键时刻,下井排险的钱林,在一百五十米深的井下被拧在一起的铁索带动,像陀螺一样旋转、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如果自己死了,不能继续治沙造林怎么办?拉上井口的他,刚刚苏醒就立即重新出现在工地上。在他的心里,打井是八步沙林场存在下去的希望,是他们第二代人治沙的有力保障,也是八步沙获得新生的开始。比起治沙来,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那又算什么。当他们终于治理完当年承包的七万五千亩八步沙,应该说可以歇一口气,即可告慰已死去的第一代治沙人,又可对国家社会有所回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停下继续前进的步伐,而是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距离更远、面积更广、难度更大的黑岗沙以及甘蒙边界的大沙漠。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这种英雄主义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在英雄的眼里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并不是终点,仅仅是下一场战斗的起点,在他们的脚下永远有着更高的理想,更远的追求,正是这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们永不停歇,不知疲倦的走在一条寂寞的但却是光焰万照的英雄之路上。

再次是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乐观主义精神
刚刚来到八步沙的时候,这里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满目黄沙,何处是藏身之地?他们开始了最初的穴居生活。刚到沙漠中的人都是挖地窝子,这是一种沙漠中蜥蜴的生存智慧,被人类借用了。治沙起初虽然有一点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补助,5——20元/亩,后来就连这一点点可怜的补助费也没有了。与此同时,林场的花棒又因天旱遭了虫灾,长势好一点的本可以卖一点钱贴补场里,可市场发生了变化,当地修房的人用更物美价廉的竹帘子代替了花棒,农场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是散摊子还是展开自救,是坚持下去还是各奔前程?权衡再三,他们还是留下来了。没有钱买车,就肩扛人拉或者用驴车把树苗、麦草和水背进沙漠。一棵苗一把草一勺水,他们像蚂蚁一样勤奋而又执着的匍匐在沙漠里,用双手编织着心中的蓝图。没有钱打井,他们六家人举家纾难,拿出自家所有的储蓄,卖了牲畜粮食,只为了一个朴素的理念:为了八步沙的明天,为了八步沙的未来,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为了打井,他们尽管把自己值钱的东西都变现,但还是和预算差了一大截。为此,高山上古浪、下武威,四处求情,处处碰壁。幸亏碰到了热心正义的记者,几经挫折才在银行陈书记的帮助下贷上了款。打井开荒,以副养林是第二代八步沙人的自救策略,也给八步沙带来了新的希望。打井的款项有了着落,但开荒的工钱尚未付给村民。正月初一,村民们打破了几百年来初一日不要账的常规,来到高山家要账,高山父亲一气之下卖了棺材板给大家要支工钱,他注视着人群斩钉截铁的说:“八步沙林场不会少任何人的一分钱!”老场长、雒老汉看到这些平日里称兄道弟的老邻舍,几辈子一起土里刨食的乡亲,居然如此不明事理,也勇敢的站了出来,要卖自己的棺材板替村民开工钱。面对不计其数的困难,他们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其中的辛酸苦楚又岂是寥寥几句能说得完的。他们如果没有一份坚定的信念支撑,没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没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许早就化成了八步沙的一堆黄沙。
是啊,这里已经埋葬了蒋老汉,和老汉,史老汉,他们的遗像悬挂在场部的办公室里。他们已经成了这片土地永远的守护神了。他们去世后,不约而同的叮嘱后人,要把他们葬在这片日萦夜想的沙漠里,他们要看着八步沙变成良田,变成绿洲。后来去世的高老汉,钱老汉也永远成了八步沙的居民。他们深知,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但唯有这片土地,这片浸透了他们心血和汗水的土地,才是自己最安心的归宿之地。

他们的不辞辛苦是后辈的遗产,同样他们的积极乐观的精神,也是后辈的财富而被发扬光大。寂寞了,他们就向着大沙漠歌唱,那嘹亮的唱腔,还有酸溜溜的词儿,确实是劳动之余给人提神解乏的灵丹妙药,也是青年男女互相表情达意的浪漫形式。在武威古浪,流传的老曲儿很多很杂,它与凉州的贤孝是两回事,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平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当地艺人的唱段,但未听到过有人漫“少年”的。作家说的“花儿”,正是家乡的“少年”。适合在空旷的大山里或是辽阔的原野上,放开喉咙唱。我们小时候,跟上父母去山里拔田,休息了,两个山头上的人们都会互相拉歌,这就是漫“少年”。
他们不但会治沙而且为了打发寂寞还会闹社火、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还可以喝酒、“掀牛”,输了的人去做饭,去洗锅,去巡林。他们就这样驱赶走了大沙漠里的寂寞。第三代治沙人已出现就身手不凡,他们可以在网上发现商机,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产品,在网上招聘人才,与外面的世界沟通。他们坐在亲手栽植的绿荫下,去做他们想做的所有事情。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八步沙人“以农促林,以林治沙,以副养林”的经营理念,已经升级为以沙产业带动农副业,以经济效益促进林业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是互相包容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一样,同样受到长期的误解。有人以为集体主义就是一切归公先公后私,就是为了集体和大众的利益可以无条件牺牲个人利益。但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主义并不反对个人利益的存在,它承认并尊重个人利益,并且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正确的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应该得到提倡和发扬。八步沙六老汉,他们就是这样一个集体。他们深知,面对茫茫大漠,凭个体的力量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他们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于是,六枚鲜红的指印把他们三代人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历经了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和跋涉,把40万亩黄沙硬生生变成了绿洲,把气势汹汹而来的黄龙缚住了手脚,倒退了15公里。他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书写了新时代不朽的传奇,这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这个集体由孱弱变的强壮,由式微变得强大,由仅是解决温饱到创造效益,由肩扛手抬到机械压沙科学经营,三代人并没有只顾自己这个小集体,而是时刻不忘大集体。他们认为只有与周边的老百姓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是真正的脱贫奔小康。于是周边的老百姓成了林场的护林员,成了农场的种植户,成了养殖场、饮料厂、药材厂、采摘园的职工,他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改变,他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知道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几代人奋斗不息的结果,如果不好好爱护珍惜,不但对不起已故的先辈,更对不起自己的子孙后代。
钱老汉住院期间,高山以身作则不惜任何代价,不论花多少钱都要挽救钱老汉的生命,他像儿子一样整天泡在医院里。在家里,则有几家的媳妇组成了互助组收割庄稼,成熟土地。蒋老汉和史老汉煤烟中毒,是高山跑出沙漠找来医生救下了史老汉,但蒋老汉仍然没有脱离危险,他再次去最近的村庄找来拖拉机,把蒋老汉送到了镇卫生院,虽然把他累瘫了,但蒋老汉还是没有醒过来,这成了他永远的痛。

这个集体是无私的。当打井设备出了问题,也是高山第一个脱了衣服要去排除故障,此时钱林站了出来,一个连下窖都害怕的人却要到一百多米深的井里去,他需要怎样的勇气,又需要怎样的无私。当听说他是要报答高山的恩情才自告奋勇要下井的时候,高山被深深的感动了,他冒着财空井毁的风险,也要先救人。他只认准了一个道理:井没有了可以再打,人没有了,就无法挽回了。
这个集体是温暖的。他们一起集资打井,一起卖寿房度过困境,一起闹社火,一起喝酒打牌,值班巡林,一起躺在八步沙的怀抱里,看着满天的繁星憧憬美好的未来,一起醉倒在地窝子里的土炕上,宣告着“八步沙不绿,我哪都不去”的铮铮誓言……八步沙的每一朵花每一根草每一棵树,都见证了三代人几多的辛风苦雨,也同样记录了三代人几多的欢声笑语。如今,沙漠变绿了,良田丰收了,但治沙人的头白了、背驼了、腿弯了、手僵了,当他们看到眼前场房林立瓜果飘香,一派兴旺景象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
这个集体是包容的。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乡邻之间无不体现出敦厚淳朴的民风。即使对反面人物刘尕五、吕急人也是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刘尕五是改邪归正的典型,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吕急人是那种爱占小便宜,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人,他们都是生活中出于灰色地带的人,很常见,没有大害也无大功。对于他们的错误甚至违法行为,不是大家碍于情面不坚持原则,惩恶扬善,而是每个人都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心。想一想吕急人,虽然没有大家那样负责任,有事业心,但父子两代也一直是治沙队伍中的一员,虽然伙同他人倒卖树苗,盗砍花棒,盗伐树木,甚至间接造成了钱老汉的死亡,勾引来的不法分子还捅伤了八步沙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不可原谅的,但在高山眼里这个人既可怜又可恨。但是,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了不起诉,让吕急人免除了牢狱之灾。这种仁慈宽厚的胸怀终于感化了一直与林场、与高山为敌的吕急人,他“花白的头颅一下子抵在了监栏上,泪如泉涌的哭喊,老高,我对不起八步沙,对不起你啊……”让铁树开花,让顽石点头,八步沙人用真情感化了吕急人,使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八步沙》一书虽然只有20几万字,篇幅不长却高潮迭起,陈玉福先生是讲故事的高手,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引入了八步沙的绿色海洋里,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高兴,一起忧愁,一起烦恼。陈玉福始终不忘自己是武威本土作家的身份,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方言土语、饮食男女非常熟悉,应用起来完全是得心应手,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说起《八步沙》的创造缘起,完全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的敏锐。他说:“《八步沙》应该是对生活产生的激情,也可说是冲动,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生活、没有冲动、没有激情,那么他的创作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说:“我的创作一定要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接轨。”在这样的创作初心和激情驱动之下,创作出这样一部歌颂新时代治沙英雄的大作,似乎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八步沙》的出版,对宣传我们甘肃、武威乃至古浪无疑是非常及时的,非常有利的,它使全国人民对了解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六老汉三代人,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全社会都来认可我们,关注我们,支持我们。今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八步沙,参观、劳动,更是把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这里。临走的时候,特意带上了长篇小说《八步沙》,这不仅是对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褒奖,自然也是对这部作品的肯定。从此意义上来讲,陈玉福先生的创作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者简介:崔国栋,甘肃省武威二中高级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武威市优秀园丁。教书育人是事业,吟诗作文是癖好,数学使我衣食无忧,文史使我精神愉悦。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