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迄今作家谈创作的书籍中,本书堪称经典。全书共八讲,分为语言、故事、人物、主题、修改、文学的性别奥秘、写作训练随谈、文学初步及其它。每一讲都提出和解答创作诸要素中的核心问题,是作家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经验的全部结晶。本书是作家以聊天和闲谈的方式行文而成,通篇生动、活泼,妙语如珠,全无说教之气,匠人之气。

中国古典是我们的语言根基/时代的精神疾患
在学习语言方面,阅读西方经典起码应该与中国古代典籍同等重视。这两种经典的作用不同,但在形成自己的语言方式上都不可缺少。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那里来的,所以古代文学作品对我们的重要性总是讲了又讲。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小说,一直到现代文学,显然受西方小说的影响极大。
当代小说写作者如果放弃了西方经典,不做这方面的功课,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文学越来越世界化,它不再闭塞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了。网络和翻译使文学的世界性越来越突出,我们的信息处于最丰富最流通的时期。关于世界文学的知识,我们不可能过于单薄。即便为了固守自己的传统,也仍然需要对世界文学版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前边讲过,中国雅小说的传统比较短暂,它的土壤相对贫瘠,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尤其需要借鉴国外的小说经典。今天已经很难设想一个中国当代的重要作家没有读过托尔斯泰和妥斯托耶夫斯基,没有读过屠格涅夫和雨果普希金等等,这些大师一路历数下来,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有人可能说大部分当代作家也只能通过翻译去了解,是的,好的翻译会传达他们的神韵——我们除此以外大概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不可能阅读十几个或几十个民族的原文原作。如果今天的一个写作者没有读过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家,或者不去关注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作家,那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对我们的语言构成来说,可能最重要的仍然不是西方文学,不是中国的现代文学,而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这是许多人都有的体会。中国语言艺术的根在那里。先秦的诸子散文,通常要反复阅读。再就是屈李杜苏这几大家,不敢疏远。
我们最后在造句方面出现困难,不能够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灵活自如地使用手中的词汇,文字呆板僵硬,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古典文学修养的贫瘠。就像食物中缺碘,人的颈部就会出现问题一样,语言的道理与此差不多。当你开始写作,运用语言,慢慢到了青年中年老年,再往前走就会发现自己的语言有了毛病:笨拙,稚嫩,苍白,就像一个得了粗脖子病的人那样转颈不灵。没有中国古典文学滋养的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柢的,不能抽枝发芽也不能长大。

有人说自己生活在海外城市,生活在一个现代都市,从小接触洋物,爱喝可乐,爱看西方大片。这不要紧,这都是好的,因为这也是学习,是十分需要的文化营养。但是你却不能因为这个割断了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血脉联系,不能忘记血液里流淌的东西。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只要用汉语写作,就必须熟练地运用这门语言,能够如数家珍地谈论自己民族的一些重要文学篇章、重要作家。
无论中国古典的阅读多么艰难多么坎坷,无论在理解上面临着多大的障碍,都要坚持下去。如果没有这个功课,症候就会越来越多,要远行是困难的。
个别写作者会逞一时之兴,不要说远离中国古代经典了,就是开口必称的外国作家,也只找几个狂士怪杰——这也是西方文学的一枝一蔓,不是全部,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有人可以读外国原创小说,直接读原文,如英文和德文,并认为这样可以省却中国典籍的钻研。这是两回事。没有中国典籍和中国古汉语的滋养,语言肢体上的关节不可能长好。
我们的表达工具是汉语,血脉是中华,生来就决定了要把自家功课修好。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读十九世纪以来的大家,读西方经典,读海明威福克纳索尔·贝娄石黑一雄等当代作家,一路下来会有更多的感悟和心得。在我们的东西方文学经验中,在长期的学习中,属于我们个人的语法才会渐渐灵活起来,形成自己的造句方式,有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漫长而又有趣。
造句这种事儿并不新鲜,从上小学到初中,都有这个课程。给你一个词叫“痛苦”,让你造个句子,把它用上——我们造句越来越“痛苦”,发现就是那么一套,讲来讲去总也没有新鲜感,从十几岁学习写有趣的好句子,到了六十岁,还是要为好句子操心。
大概这是一个写到老学到老的问题。
记得小时候,如果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句式,半天都要兴奋。它真的是属于自己的——不仅把那个关键词用上了,而且还用得别致、犀利、怪异,放射出个性的光芒,心里忍不住就会得意一阵。那种感觉是难忘的。同样是这些字、这个词,为什么换一个说法就变得这么有趣?无数有趣的句子组成了一篇文章,这当然会好。反过来,无数平庸的句子组成了一篇文章,后果可想而知。
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好读者,像许多人一样,我在读中国古典的时候也有心灰意懒的时候,在语言的障碍面前止步不前。当初古汉语学得不扎实,直接影响到后来的阅读。还有,我们每天接受的都是现代语式的表达套路,这样久了,再回到古典文学的语言环境里就难以适应。现在西方化、全球化的痕迹越来越重,弱势民族往西看的时候格外好奇,容易被吸引,目不转睛。从服装、食物,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一百多年来都是一个逐渐西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留在阅读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合力,把我们拖离传统越来越远。这个力量真的是很大的。
现在的小孩子喜欢吃汉堡包肯德基这一类东西,觉得炸鸡腿和薯条好得不得了。中国烹饪中有那么多好东西,母亲做出来那么多的美食,他就是觉得不好吃。小孩子也追时髦,那是耳濡目染的结果。他真的觉得好吃,不是假的。而这些东西我们觉得口感一般,对身体也有害。它在国外也不是什么上等食品,只是为了方便才吃一点,比如野餐的时候。可是这些简易食品传到中国时,正好与整个文化气氛一致起来——大家都趴在打开的西窗跟前遥望。这种心理也就影响到了判断,最终形成了一种概念——我们的孩子原来吃的只是一个“概念”——这个东西是洋的,所以就是好的,慢慢觉得它真的好吃了。
精神可以改变人的味觉和嗅觉,这并不奇怪。
曾经有一个朋友认为自己有一种大病,有时犯起来十分严重,说话困难,经常需要急救。这个过程大约有四五年的时间,严重得不得了,中医西医都看过。后来有一个高明的大夫为他做了复杂的检查,发现他没有任何毛病。做完这次检查以后他就变好了,没有了任何症候。二十多年过去,他再没犯一次毛病。可见精神的力量多么强大。

有时候,当我们固执地认为一种事物就是那样的时候,仍然要警惕盲从,警惕集体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所以说在一种世风之下,在今天的精神环境中,我们要深入接受中国古典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像误以为得了重病的人一样,认为是患了不治之症——现在许多人固执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没办法,他正处于精神方面的误导时期。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潮流的怀疑,警惕自己被潮流裹挟,要在潮流中观察自己的定力。有些小孩子为什么反抗父母?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见识方面远远超过了父母。没人告诉他,也没人让他明白,他所坚持的这一套其实毫无个性,都是潮流里的东西。他受了时尚的感染,接受下来,还以为是自己的个性。他恰恰不知道,父母的一点“保守”和“老旧”才是独立于时尚的。在潮流中,哪怕稍微保持一点自己的见解,都是很难的。
作家能够脱离于潮流,不做时代的八哥,真的是很难的。
我们看看文学史,会发现有价值的作家和思想家,总是尽可能地挣脱那个潮流,以单薄的一己之躯,去迎击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直到撞个粉身碎骨。这真是了不起的人。
所谓的潮流,只不过是众人达成的暂时一致,它不会长久。
推荐一本古典/大享受需要大能力/神奇的非凡的超人

如果要推荐古典,那么我会想起《古文观止》。这是经受了考验的一本散文选集。后来多少教授学者编过此类书,却很少有超过这一本的。
秦代以前的散文尤其好,《古文观止》里选了多篇。有一位古代大家曾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就是秦代以后的文章不可观了。这虽有点偏激,但有他的道理。
那时候人对自然的直觉力好,而好文章与这个往往紧密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加强,人越来越被异化,对山川大地那种神秘的觉悟力就降低了。一个人的智力运用得越多,其直觉力也就越弱。人类越来越知识化、现代化,对美的直感力却没有增强。所以说,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愚蠢。文学要挖掘人性和自然、人和其他生命之间不可言喻的那一部分奥秘,仍然要靠那种直感力。从这方面看,文学在秦代以前有可能是最好的。
以《古文观止》作为优美的散文入门,诗则读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陶渊明。宋词元曲,包括清代的一些诗,也很迷人。古典文学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我们只在边缘游过一回,读一些基本的经典——这就像来到一个景区,如果连基本景点都不看的话,那算不得一个旅游者;但是在看完这些景点之后,再有时间和体力,就可以深入大山的沟沟壑壑了。
学习中国古典和西方经典,都是从全部到局部,从概况到个案。就说当代文学的马尔克斯和索尔·贝娄,也许这是当代极重要的两位外国作家。可是如果只读这两个作家肯定不行,还要了解更多——德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包括日本文学,那就是走入外国文学的沟沟壑壑里了。
写作者不读书,只依靠自己原有的阅读记忆和经验,再配合生活经历写个不停,这就傻了。
语言的吸收与享受是同步的,这是良好的写作生活。有过这样的享受再去看电视剧和上网,就会变得没有兴味。在语言艺术方面,欣赏过那种难以言表的美妙趣味——被文字之美征服之后,一般的娱乐也就不再能让人满足了。
在别人看来,一个人沉浸于书籍真是枯燥,毫无趣味——整天捧着书本,连最热的电视剧演到第几集都不知道。殊不知这才是一种大享受。语言艺术是有门坎的,说到享受,实际上是需要能力的,大享受就需要大能力。写作者一生都要伴随阅读——一旦找到了一个迷人的作家,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读完,那种愉悦简直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我们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我曾经得到过一本书,那是一个冬天……读了不久就被强烈地吸引了——它的口吻、还有人物和其他,一切都让我目不转睛,忘记了四周的一切……它让我觉得满室芬芳。
这是被一种精神氛围所笼罩的结果。那时连吃饭都要草草了事,只急着进入阅读。当这本书只剩下半公分厚的时候,我竟然产生了惧怕:读完了再干什么?
像这种感觉,一般来说并不会太多。这是何等宝贵的享受。我们经历了巨大的幸福和失落:读时幸福,读完了失落。巨大的幸福肯定会伴随着巨大的失落。
这是一次与特别有趣味的、高智商和大本领的人在对话,简直就像历险一般。这是人的最好经历。这种经历怎么表述?这种快感和惊讶,还有欢愉,一丝一丝渗入生命深处的那种感觉,已经没法讲得清楚。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或许会添上一种毛病,即阅读的洁癖。我们会变得异常地挑剔。到书店一看,可能眼里有许多垃圾。有人伸手一摸就知道架子上是怎样的一本书——奇怪的是有人真的具备这种超常的本领,一摸就知道了书的成色和大概,分成立刻要读的、放放再读的、碰也不要碰的书。这很神秘。专业这个东西,往里走是没有尽头的。

生活中真的有“超人”。小时候我亲眼见过一个卖菜的老人:他高兴了把菜车一放,拿起路边一块花岗岩,把袖子一挽——只听得“咔嚓”一声,石头就被他劈断了。这种能力是从哪里来?背后肯定凝聚了无数的苦功。原来任何一门专业,有人都会走到一种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大境界中。阅读和写作也是如此,有人可以走到一般人不能理解的那个高度——看一些大师的作品,会觉得真是非人力所及!一种语言竟然可以冶炼到这样的程度,再平凡不过的字与词,经过他的使用调度,却会产生出绝然不同的、不可思议的效果。那种思维多么偏僻,曲折蜿蜒到根本想象不到的一个迷人去处……
我们在某一天也能够获得这种能力吗?
第一堂课就到这里。
(2010.4.14)
本单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