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UIDUTjWIi3vBxC-yF5LTOQ
精品赏析
葵花
作者:立言
列队成行绮陌栽,丹心总是向阳开。
天生一付铮铮骨,抱得金盆献籽来。
简评:这首咏物诗,抓住了葵花的特征,首句描写葵花种植的一个状况,绮陌,点明地点,成行列队,说明葵花的数量之多,且种的整齐有序,承句接着说葵花的习性,向阳开,我们都知道,葵花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而开花的,而且会随着太阳的转动而改变花开的方向,这也是葵花特有的习性,转句写葵花的风骨,葵花的精神给人的感受是积极向上,信念坚定,非常阳光的,铮铮骨,表达到位,结句写出葵花对人类的贡献,金盆一词,比拟也恰当,葵花是一个圆盘状,外缘是金黄色的,中间的部分是棕色的,作者想象葵花犹如抱着一个金盆,这种比喻恰如其分,整首诗句的起承转合都很连贯,用词也典雅,如果承句的前四字能再具体从葵花的外形着笔,而不用主观性的语言会更生动些。以上仅为个人一点肤浅之见,不对之处可忽略。
秋雨
薄暮飘寒雨,连番洗素秋。
碧波侵柳岸,孤雁掠山丘。
荷滴冰凉露,水随深浅沟。
何当开霁日,煦暖沐沙鸥。
【鹿在何方评析】秋天在四季里本就是一个别样的的季节,不知多少迁客骚人寄情于此。而秋雨,更是诗人钟情的物象。他们借秋雨,或言愁,或寄恨,或遣怀,或泄愤。钱起的“永夜不可度,蛩吟秋雨滴”,那一份朝堂与我云泥之隔的寂寞多么深重!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客居异地因秋雨阻隔的思念之情如秋水般疯长。纳兰容若的“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满目苍凉,满腹幽怨,何人能懂!何处可诉!诸如此类的诗词名句,赋予秋雨悲凄烦愁的色彩,使得我们差不多认为秋雨必须是冷色调、愁情怀的物象。
其实不然,世间万物本是自由地生长着,哪来的什么情感?悲喜的有无,无非取决于文人们的心思。比如今天我读的五律《秋雨》,就一反写秋雨言忧愁的常态,在细腻的写景状物中渐次由淡淡的忧愁显露着淡淡的喜悦。
诗的首联直接入题,简明轻快。时间是“薄暮”,节令是“素秋”。“薄暮”可不是一个好时刻,初见作者心情的沉阴。“素秋”即秋天。秋属金,色白,所以常称秋为“素秋”。杜甫就有“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的诗句。“飘”写雨的姿态,“洗”写雨的功效。“连番洗”就是接连不断地“洗”,令人想起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凉”,和前句的“寒”字呼应。而“寒”字,是诗人们爱用的字眼,既有秋天的寒气,又有心中的寒意。一语双关,点出这首诗起首的情感基调。“洗”字炼得好!秋因“洗”而“素”,因“洗”而“净”,喜雨之情是不是从“洗”里悄然生发呢?
颔联从大处着笔写雨后之景。碧绿的秋水侵袭着满是垂柳的水岸,孤独的大雁从高山低丘间飞掠而过。前句写碧波的侵袭,实际上写秋雨后水位的提升,一个“侵”字,透出了几分寒意。后句中的雁,是写秋不容回避的物象。因雨而寒,大雁南飞的翅膀不免急迫,“掠”字正表现了这种急迫。颔联的不足之处在于,“柳岸”和“山丘”对得不够工稳。
颈联从小处着笔写雨后之景。荷叶正滴落着冰凉的水珠,岸上的积水正顺着深深浅浅的沟流向低处。此联颇显作者诗功,观景之细微,选景之精当,绘景之涉趣,均值得玩味。前句写荷,荷是雨后滴露之荷;后句写水,水是雨后沟中之水。露冰冰凉凉,突出秋天;沟深深浅浅,突出雨后。景中含情,情中激趣。且于情趣中见得秋雨之愁已弱,已消,而秋雨之喜已生,已长。此联对仗也极讲究、精巧。
尾联宕开一笔,不再写实,用想象写雨后天开之时。秋阳普照,沙鸥沐浴在水边滩涂,那是多么明丽温馨的金秋图!作者是在用虚拟图景来抒情,明是想象秋晴丽日,沙鸥作乐,实际上是否在畅想我们生活的幸福、未来的美好?那一个“喜”字悄没声息地蕴含在描画的图景中。这种借想象抒浓情的方式是诗词惯用的手法,老杜的《春夜喜雨》尾联就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想象着春雨之后成都城的花团锦簇。
总的来说,前四句诗意显豁,侧重写秋雨,显露的是淡淡的愁;后四句诗意含蓄,侧重写雨后,显露的是淡淡的喜。由愁而喜的转换自然巧妙,水到渠成,这样写,既使情感曲折有致,又避免了诗境的单调呆板。写法上,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以及想象、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全方位、多面体地为读者展现了多态、多思、多情的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