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八月十五
文/郭芳宏
现在,每逢八月十五,早在半个月前,超市里,蛋糕店里,各式各样的月饼就闪亮登场了。不同品牌、不同内馅、不同包装、不同档次,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但在我的记忆里,还是童年时候妈妈蒸的大白面月饼最好吃,还有很稀罕的水果糖、邻居小姐姐家的“洋”月饼,都是童年时期,八月十五印象最深刻的美味和记忆。
八月十五是我们最盼望的节日之一。到了八月十五,可以看妈妈蒸月饼,学妈妈蒸月饼。这一天,妈妈总会拿出家里人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和清油,用姜黄、红曲、香豆叶将面饼装饰成三种颜色,做成多层折叠的、“富的流油”的、开满面花的大白面月饼。有时候还会吃出甜味,那是妈妈卷了糖和蜂蜜的月饼。
还有父母保存了好长时间的大西瓜。亲戚之间还会互送一些水果,父亲也会慷慨地买回一些水果糖、核桃之类的稀罕物品。
当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最盼望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早早出来,因为当月亮出来时,家家户户就会在院子里摆个桌子,把蒸的大大的月饼和珍藏了很久的瓜果、水果糖一起摆到院子里的桌子上,是对月亮的敬献。我们一块有六个小朋友,结成了合作伙伴,就会乘着月色,相约去各家“偷”月饼,其实“偷”的就是水果糖、没吃过的稀罕水果之类的。

那个时候,很多的家庭都是土房子、土院子、低矮的土围墙,多数人家没有大门,再说,八月十五晚上有不关大门的习俗,所以,“偷”月饼的大门家家户户都是为我们这些孩子敞开的,大人们献上月饼之后,就回屋子聊天去了,我们就挨家挨户去“偷”月饼。
那时候的“偷”也是有底线的,是不会从院子里带出去的,只是躲在桌子旁“偷”吃一些就跑了。“偷”月饼的时候,我们也会轮流着放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行动都是成功的,大人们也觉得,有孩子吃了才算月亮吃了。有时候,大人会象征性的喊一声,我们就会撒腿跑开。
那个时候的我们,不知岁月金贵,只知道荒废。差不多在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是固定的“死党”,八月十五“偷”月饼、大年三十晚上拜年、正月二十三晚上跳“干儿子”,几乎每场戏都离不开我们,而且是从村东头到村西头,窜好多家,“爬天跪地”拜大年,“千里奔波”跳“干儿子”,乐此不疲。
几个小伙伴中,莉莉是最大的一个女孩子,我们都称呼她小姐姐,她家距离我们几家较远,每年八月十五傍晚,她都会早早过来找我们几个小朋友。总忘不了给肚子留些空间,以便吃她家的“洋”月饼,因为她爸爸在外地工作,八月十五会给她们带回买来的月饼,我们叫“洋”月饼,觉得特别稀罕。吃她家的“洋”月饼是我们最终的心愿,属于最后“接大瓜”。每到她家,总不会让我们失望,她父母会特意多献两个,够我们每人半个分着吃。

她和我一块上的小学,从上学校开始,她似乎就比较懂事,头发梳的光光的,两个大辫子搭在肩上,还有红发卡,而我们其她的女孩子却不像女孩子,都是灰头土脸的丑小鸭。三年级以后,不知道啥原因,她就再没上学。后来,听说,因为谈对象的事情,她的精神受了刺激。再后来,听说她失踪了。唉!
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现在每到八月十五,思念亲人的感觉就像黄河水一样汹涌澎湃,难以自止,但在不经意的时候,那些童年时候的人和事总会浮现在眼前,特别是曾经一块“战斗”过的小伙伴及那位失踪的小姐姐。
现在,到了八月十五,虽然老家还有在院子里献月饼的习惯,而且,所献品种五花八门,但再也没有有小孩子“偷”月饼了。
现在的孩子丰衣足食,不但早早都上学了,还要参加很多的兴趣班,没有那么多“浪费时光”的孩子了。大家庭变小家庭,农村人变城里人,环境改变了,很多的习俗也就淡了,尤其在年轻人一代,有些习俗干脆都消失了,习俗丢弃了,随之也就丢掉了简单和快乐。在感叹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免让人有些茫然。

作者简介:郭宏芳,甘肃靖远人,公务员。爱好文学,喜欢诗词。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文字中。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