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香菱咏月有诗云: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记忆中的一种场景:雄鸡啼叫,明月横秋,金风凝露,万家沉睡,肩负行囊,远行赶路......
农家有个说法,“住家有三宝”:报晓鸡、捉鼠猫、看家狗”。雄鸡报晓犬守夜,猫抓老鼠再无它”,雄鸡既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员也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在农村生活能够鸡犬之声相闻确实很惬意,城里人根本体会不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那种闲适与宁静,也感受不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热闹与祥和。
历史上与鸡有关的成语典故很多,如闻鸡起舞、鸡鸣狗盗、鸡犬不宁等等。以鸡命名的地名也不少如鸡鸣寺、鸡鸣驿、鸡鸣山、鸡鸣岛等等。上世纪中,高玉宝的《半夜鸡叫》更是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从诗鬼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到伟人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的千古名句,让鸡成了号令天地的司命,达到空前的地位!!
多年前从农村到城市,带着乡愁的冲动四处寻找自己的家园,那种“半卧方入梦,村外又鸡鸣”的体会早已烟消云散,故乡也越来越遥远,在喧嚣城市的夤夜一声久违的鸡鸣能唤醒尘埋在内心深处的乡音。
秋日萧瑟,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天高云淡,阳光不那么炽热,照在山野或田间,甚至有些昏然惨白。狗在山间追逐奔跑,间或狂吠;鸡在阳光下扑打着翅膀,享受着这不冷不热的季节,或在刚翻过的土里寻找虫子,或在路边寻找零落的稻粒儿。
桐树叶开始枯黄,一阵风来,飘舞一地。山里的灌木也开始落叶了,肆意生长了一个夏季的野草逐渐发黄。放学回家的路上,踩着落叶沙沙作响,在草枯叶黄的野地里摔打嬉闹,这种乐趣也许只有山里才有。

生活在城里的现代人除了在餐桌上吃到鸡,讲荤笑话时谈到鸡,对鸡的印象怕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憎恨与厌恶了。却不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上溯到古代中国,鸡和鸡鸣与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惜惜相关。
抛开鸡给人们带来的经济实惠不说,很多时候一声鸡鸣带给人的是慰藉也是力量。“一片砧声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漫漫长夜一声鸡啼撕破无边的黑暗,预示着黎明的到来。正是雄鸡一唱天下白,鸡鸣让在黑暗中恐惧,寒冷中瑟缩的人一下看到了希望,感到了温暖。鸡鸣也可以给孤独旅人指点迷津,“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当一个人风雨兼程奔波在漫长旅途,不知晨昏,未晓阴晴的时候,正好是鸡鸣告诉了他的去留。古人还用鸡鸣勉励男人惜时立志事业,“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声声鸡鸣饱含了长辈多少殷殷期望。当然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祖狄闻鸡起舞,北伐中原的故事了,在这里如果没有鸡鸣祖狄立志报国的勤奋怕要黯然失色了。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千多年前炎黄百姓对能像鸡鸣一样引颈一呼撕破阴云驱赶黑暗的有识之士的渴望贯穿时空,在每个风雨飘摇的历史时刻给绝望的人不绝的希望,稳定惶恐的人心。我想如果没有这些雄鸡报晓一样的人士撕开每一次的愁云惨雾,中华民族也不可能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鸡鸣是光明,鸡鸣是力量,鸡鸣是安定,鸡鸣是祥和。哪怕是人类大同的今天,即使在车轮滚滚霓虹冲天的城市,鸡鸣依然能给喧嚣的尘心莫名的安宁和温馨,因为他依然预示的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犬吠依旧,鸡鸣依旧,中秋月明,空山旷远,虫鸣衰草。站在高的山冈,极目四望,曾经阡陌,满地蓬蒿,一副鸡鸣仲秋农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