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中华圆
文/石岩磊
唐乾元二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汴州,杜甫的几个弟弟离散在战火纷飞地带音信皆无,“诗圣”心急如焚,写下了《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其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充分刻画出诗人牵挂亲人、思念故乡之情。然而,月亮怎么可能偏爱一地而格外明亮呢?这显然是杜子美运用了生动传神的想象,而现代也有一句话与其类似。
我们常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来讽刺嘲笑那些崇洋媚外之人,它同样十分辛辣巧妙入木三分。可这句话不无道理,君不见国外的名牌在国内大行其道,一些人视舶来品为“圣物”,甚至到了膜拜的地步:西服得穿范思哲,包包要拎LV,买车首选“BBA”,就连儿童书包、马桶盖都去日本抢购,难道这些人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熟视无睹吗?还是骨子里存有奴颜婢膝的基因?
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老一辈革命家“赶英超美”的梦想在很多领域已成为现实,高铁总里程冠绝全球,钢铁产量碾压各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可抵一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微信”“支付宝”等便捷支付方式更是令西方人咋舌,“中国的月亮比较圆”成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共识。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自高自大不可一世了,因为众多功绩仅体现在量的积累上,还未发生质的飞跃,无论是GDP,还是钢产量,或是大学生数量,都停留在体量上,在质量层面仍有待提高。我们用满载数条轮船的鞋袜也换不来一架波音飞机,芯片、高精度车床、航空发动机等等受制于人,就连圆珠笔芯都得依赖进口,更不用说年年有大批的学生涌向欧美。
痛定思痛,基础研究不足、基本材料匮乏或许是我们与西方产生差距的根源,而归根结底还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寻捷径、赚快钱的苗头不仅存在于商界、科技界,就是教育行业也不乏其身影。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有识之士舍得扑下身子做“隐蔽工程”,任正非便是典型代表,正是由于华为持续不断地投入费效比不高的基础研究,才使得公司在遭受美国打压时,可以底气十足地说“不”。
远见卓识源于良心,如果各行各业都有无愧于心的带头人,那么我们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中国制造”将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满大街是操着美国口音普通话的留学生了。假如杜甫能够穿越到今天,他或许会欣然提笔写到:天自良知蓝,月是中华圆吧。
20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