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的代价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宽恕一个人说起来确实是简单的,或者说是表面上的,内在或许发生了化学变化。
这得根据犯错人所犯的事情的性质和程度而定。
丈夫对于不忠贞的妻子,或妻子对于越轨的丈夫,只要有了第一次,已经成了他们心底的阴影,接下来的生活隔阂芥蒂是免不了的。
而所谓的宽恕可能只是顾全大局而给对方下台阶,原因是为了孩子,或者难以分割的财产,为了双方父母,或者捆绑在一起的事业,为了继续把家庭维持下去,不愿轻易放弃,给对方改过自新的机会,或者再看看接下来出错方的表现,是不是真的改过。
宽恕也许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宽恕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所以说宽恕只是相对的。
这得基于什么样的错误,对于一个凶残的杀人不眨眼的恶徒来说,是不可以宽恕的 ,但是对于另一个杀人凶手来说就另当别论。
相信看了《被原谅的母亲》纪实报道的人都会宽恕那个杀死儿子的不幸母亲,她亲手杀死了自己无德无孝无仁无义的没责任没担当的酗酒的儿子,她有深重的痛苦但她对于自己的行为不会后悔。
她觉得毁灭一个比畜牲不如的男人,是为社会除害。
《悲惨世界》里的那个冉阿让偷了几个面包,而判了重刑,坐了很多年牢,那时的法律量刑过重,而且是社会现实逼得穷人没有饭吃。他刚出狱以后,偷走了收留他的牧师的银烛台,那个仁慈的牧师没有声张,宽恕了他。
牧师倘若控告他偷窃,恐怕冉阿让比上一次判的还要重,大概会把牢底坐穿,银烛台远比面包值钱,罪行更大,牧师的宽恕反而拯救了一颗灵魂,使冉阿让醒悟到自己的卑贱,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灵魂高贵的富有同情心并热心帮助他人的具有崇高精神的好人。
浪子回头金不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宽恕有拯救的积极作用。
倘若一个人或一件事不值得宽恕,宽恕如果带来的是姑息养奸或后患无穷,这宽恕就是懦弱的行为,或者是蒙昧的举动,那么这宽恕必然遭到他人的谴责和批评。

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想到外国人临终时会对神父说他宽恕某某人或某某事,鲁迅表明他的态度,对于某些人或某些事坚决不宽恕,这表现了他的大无畏精神和硬骨头及执着的信念。

在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的围剿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说我们每一个正直的人是绝不会宽恕杀害李公仆的特务,结果他也倒下了,但他永远活在有骨气的中国人心里,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不会宽恕那些毁灭诗人毁灭正义的恶人们。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