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运气与命运
----读曲剧《秦香莲》有感
陈中远
曾与一位网友在微信上交流,谈及《秦香莲》这出戏,他说,一个民妇能把当朝驸马、一品大员告倒,靠的是什么?她太幸运了。我倒觉得这种以卵击石式的胜诉,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正义和人心,人心即为公理,秦香莲案之所以让人大快人心,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哪怕职位再高,权力再大的人,违背了人心,终会被人心所湮没,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民众力量的伟大,“得道多助”才是秦香莲运气好的根本原因。

说秦香莲运气好,无非是说她遇见了几位贵人,一位是丞相王延龄,不否认得到丞相的相助,对其官司所起的重大作用,王延龄怎么会帮一位民妇去打这种“家长里短”的官司呢?看过这出戏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抱琵琶”这一折,陈世美那是何等的张扬,倚仗皇亲,连丞相都没放在眼里,“玉壶更漏尽,高歌彻通霄”,这让身为丞相的王延龄看的出他是位“抛前妻招驸马罪比天大,离父母弃骨肉毒似狼蛇”的人,因而丞相才赐秦香莲折扇作为信物,让其去南衙申冤。
有了这把折扇,秦香莲告赢这场官司的胜算几率大大增加,不然,秦香莲连面见包拯的机会都没有,在“告状”一折中,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秦香莲一直把这把折扇顶在头顶,试想,包拯再公正无私为民做主,也不是事无巨细,都能一一过问的,他之所以能够接受秦香莲的诉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丞相的这层关系。
秦香莲遇到的第二位贵人是宫中校卫韩琪,本来他是来执行命令的,孰是孰非,按说对其无任何关系,但他有人性、有公理、心里装有正义,“钢刀岂能杀无罪”,“陈驸马杀人为的富贵,我韩琪杀无罪所谓哪般?”,由此可知救秦香莲母子,逼自己自尽的乃是一位血性的男儿正义的力量。

再说说剧中的关键人物包拯,他之所以能够秉正义,铡皇亲做出让世人景仰的“义举”,当然与其“清正”相关,但我觉得还与其他因素分不开。一方面王丞相的支持,让他心里有了底气;二者是因为秦香莲的苦苦相逼,剧情后面的发展可以看出,当面临重重阻力的时侯,他是动摇的,宁愿自己拿钱“收买”秦香莲,也不想再继续坚持下去。秦香莲的适时相激,“人道包公是铁面,却原来官官相卫恁都有牵连,三百两纹银我不要,屈死我秦香莲,我再也不喊冤”,这些话,让他无路可退,无地自容,只能说作为一位正直的执法者,他是合格的,把此案的一切功劳都归结于包拯,我觉得也是欠妥的,只不过他是“正义”的最终执行者。

剧中陈世美的命运,我觉得与其性格有直接的关系。此人过于张扬,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断,众判亲离,失了人心,这种人最后的结局通常都是悲惨的。

“问路斩樵”故事,大家可能耳熟能详,大意是讲,韩信被项羽追的无路可走,逃命的途中遇一三叉路口,他不知哪条是刘邦大军的方向,遂见一樵夫路过,便问其然,樵夫告诉他中间道便是,韩信顺其所指方向前行,行至不远,便想,既然樵夫能告诉我刘邦所向,也会告诉项羽我的行踪,于是拨转马头,举剑杀了樵夫,之所以韩信最后被吕后灭了三族,也许与他这种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断、做事无底线的性格让吕后心有所虑。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受宠忘形,有恃无恐,权欲熏心,利令智昏,山东巡抚丁宝桢抓其“一朝之错”,上报慈安太后,很快便得批复“就地处决”,安德海的最终结局也是自掘坟墓。

四川“严春风舆情”以及最近网络上活跃的“豪车事件”一次次挑战着公众的承受底线。从永城富二代女的玛莎拉蒂,到重庆派出所所长夫人的保时捷,再到北京女子的劳斯莱斯,每一辆豪车的背后,都闪烁着唯我独尊的魅影,都喷薄着戾气和傲气,好像在她们眼里,可以无视法律,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可以藐视他人的生命,可以任意践踏民众的天理良心,之所以民众对此类新闻如此关注,反映的正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求,世人常用“天理难容”来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事实上,天理即为人心,每个人内心都会对身边的任何人的所做作为,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只不过,这种评价多数人是碍于种种原因,不愿表现,或为个人的蝇头小利不能表现,或为没有能力去申张正义不敢表现。不表现,不代表永远能“风平浪静”,兴许在酝酿着一种更为可怕的力量。
“多行不义必自毙” 既便没有王延龄,韩琪和包拯,也会有其他的“正义者”来主持公正,陈世美最终难逃厄运,只不过正义晚一些来临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