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红薯
每当看到街头的红薯摊,总想起小时候的“倒红薯”。
提起“倒红薯”,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是啥意思。农村出来的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大都知道或曾亲身经历过。“倒红薯”,就是在别人家挖完红薯后的地里再挖一遍,拾捡那遗漏在地里、没挖干净的红薯,叫做“倒红薯”。倒,借了个谐音,并不是偷盗。那时,农村人口多,一家好几个孩子,什么都缺,吃饱都成了问题。倒点红薯,能多点口粮。
小时候,常看到村里的大人们在收完红薯后去“倒红薯”。“倒红薯”,有的在自家倒,也有去别人家倒的。走时带一个筐,一个头,倒多倒少,基本上要靠运气了。待我稍大一点,跟着大人们去“倒红薯”。那时看着他们倒,帮着把倒出来的红薯拾到筐里。
有一次,我跟着哥哥,去邻村的红薯地“倒红薯”。寒风啸叫着,一大群穿着黑棉袄的大人,像一片黑云,飘到了六里外的曹呼陀村。殊不知,那片红薯地,早就有几拨人来轮过头了。那时,我们经验少,还在那块地里费了不少功夫,结果,一块像样的红薯也没见到。
后来,跟着村里常“倒红薯”的才学到门道。到地头,先看土是不是新土、土虚不虚。一脚下去一个深坑的,说明地早被人倒过不知几遍了,趁早换地儿。
一次,跟着老手们去“倒红薯”。地很瓷实,除了车辙,就是一堆堆胡乱放着的红薯秧。有人说这块地没被人倒过。于是,我们迅速分散开来。我挥舞着头,压着茬用力挖着土。突然,隐约听到“咔嚓”一声脆响,我扔掉头,跪在地上,用手扒拨开虚土,拔出被弄断成两截的红薯,嘿,个儿不小。我小心翼翼地挖出土中的另一半。天气寒冷,手冻的生痛,可心里的兴奋劲儿,甭提了。那一天,大大小小的红薯几乎装满筐,我们一个个满载而归。
期间,村里学校也让我们去“倒红薯”,每人交15斤红薯。我们回家后书包一扔,几个人便扛着头奔地里去了。半天过去,肚子咕咕叫着回来时,大多数人的筐里没倒着几块红薯。学校本意是鼓励孩子们劳动,同时也给学校创点收。倒不来,我们也只好从自家拿点到学校凑数。
多少年过去了,沉淀在记忆深处的苦难,时常温暖着我们的岁月。
珍惜过往,今天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