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有“三心二意”
作者欧阳昆仑

看到这对银手镯,上了年纪的人应该不会陌生,这是传统中国人给孩子过周岁时的礼物。这也可以想见,孩子在我们家长心目中宝一样的存在。此时的孩子说着咿咿呀呀的语言,近乎听不懂的天籁;凭着天性大小便,我们认为是自然;不会吃喝,我们一口一口的喂养…就这样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耐心。教育上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再到高中等等,孩子应该是在不断地进步的。
那为什么现实中孩子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高年段会问题不断呢?我以为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进步与我们期望值之间有误差。大家都知道误差在现实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多少,有时候是可以管控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上的误差叫误解。人是有思维的,孩子也一样,随着年龄地增长,孩子的思维会发生变化,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体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当他们逐渐脱离了简单的模仿之后,早期在是非还不能明确的时候,一般都会以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就是好的,不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就是不好的。无论那个家长都不可能做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这必然就会使孩子与现实中的你产生冲突。再加上许多家长忙工作忙生活,习惯上把孩子托付给了老师学校,逐渐忘记了与孩子的沟通,同时也失去了摸“粑粑”时的耐心。随着孩子年龄地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孩子沟通也越来越难于应对。再加上孩子独立思维地出现,交流时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升级了孩子与家长的冲突。这个时候许多家长“短平快”的动手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自觉地出台了。在孩子相对较小的时候,他或她没有办法选择屈服于“武力”,这样孩子被压抑的思想是找不到出口的,只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孩子沟通心灵之门逐渐对家长封闭。如果孩子没有合适思想舒缓的通道,那么你与孩子出现问题那是迟早的事情。因此,你那天放弃了对孩子的耐心,也等于为自己和孩子的沟通设置了障碍,从而造成对孩子教育的失败。

教育孩子除了耐心,还要有有“爱心”。有些家长会说,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还用得着说嘛?要说。殊不知绝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有问题,都是以“爱”为借口,冠冕堂皇地对孩子“伤害”开始。你爱他或她不是代表你就可以任性,可以不按规律来,可以“胡作非为”。“爱”的背后是理解,有一句话叫“理解万岁”就是这个理。你要理解孩子就要换位思考,就要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用孩子的思维层次来思维问题,要融入孩子的世界里。“爱”要做的是关心。现在孩子在读书(初高中),又不是你读书,你急有什么用!你还不如做一些孩子喜欢吃的,先把孩子的胃填饱;再多照顾下孩子的健康,身体是革是命的本钱嘛。如果担心孩子就挤出时间,尽最争取时间多陪陪孩子,如接送,如沟通谈心等等,为孩子喊“加油”!“爱”的背后是责任。我以为衡量一个大人是否成熟的标准也是“责任”。责任就意味着付出,护犊之情舔犊之爱,父母自然是非常人能及。这里头就存在一个好多家长自己愿意承担责任,就没有让孩子理解你的责任的责任。渐渐地就会出现“子”嫌家贫,孩子偏离本心的教育。爱还要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好多家长非常有爱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孩子小的时候,只知每天督促孩子学习,只想孩子聪明,成绩好,对孩子在道德礼仪的教育上有所忽视。由于家长在孩子道德教育上的疏忽,致使孩子收获不到道德教育沐浴春风的作用,孩子的思想和性情就缺少了高尚情操陶冶和滋养,使教育缺失了灵魂,成为苍白的说教。因此,家长平时要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对孩子言行举止进行“德行”的考察。《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做人的根本就是把自己的好的优秀的品性显现出来,为人民服务,与人民为亲,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尽量使自己的道德得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与“善”对应的是“恶”,人是善恶的复合体,古人也知道人性有恶的一面,面对恶,我们平时只要尽量扶持正气,发善心,行善事,通过自身对正能量地加持,使作为“善恶复合体”的人尽量达到至善的地步。可见对孩子的爱是对孩子身心灵全方位的关爱,这也是一种大爱。

此外,教育孩子还要有“诚心”。《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的是:曾子因为妻子一句哄孩子的话而杀猪,目的是想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欺骗人,做人要诚信。这里曾子为孩子杀猪,体现的道就是“诚”。孔子说过侍死如侍生,这里孔子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敬诚、虔诚”。好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很无奈,说“我感动天感动地,怎么感动不了你”!其实这背后还是对孩子缺少“诚”的元素所致。曾经多少人,在期盼孩子的时候,求神拜佛。在中国民间有道教的陈奶妈送子,佛教的有观音送子,基督教的有圣母送子,等等不一而足。这既是中华文明昌盛不衰的信仰根源,也说明孩子为什么是“宝贝”的原因。孩子是“上苍”送给你的礼物,当然是“宝贝”!理所应当值得我们以诚相待。
“诚”体现出来的是“信”,诚信不仅仅是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立国根基。秦时商鞅立木取信,结果变法成功,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汉代自董仲舒开始自觉地使“诚”与“信”相连,使“诚”成为中华传统五德之一。孟子也曾说过“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孟老先生不仅告诉我们“诚”是天道,诚能够感动天地万物,更告诉我们如何做到诚身之道?即善道。就是知善行善。诚身善道,“诚道”就是“善道”。对孩子心诚之后,好事自然就会来了,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讲的就是这个理。孟子还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对这一段文字历史上各家有各家的解读,我认为对古文的解读不要仅仅拘泥于文字上,这样有时候容易误解了古人。要解这段文字,先把“反身而诚”放到“万事皆备于我矣”的前面;再把其中“恕”表示“如心”,而这里的“心”是指“本心、天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道。那整段的大意是:如果我们自身能够对天下万物做到诚心,那么我们就能够做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求什么得什么。就好像世间万事都为我而备的一样。这就是世上最大的快乐啊!因此说我们平时做事根本不用强求,只要顺着本心按天道去做,自然就会求仁得仁。有了以上的理解,你再顺着孟子说的话去解,就不会区解这段文字了。心诚则灵,由此也可见,我们对孩子的诚心,也能够换来我们人生最大的快乐。
当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心用心之后,还要有运用智慧为教育孩子营造良好氛围的意识。古老的中华民族应该是世上感情最为细腻的民族,很多人对我们祖先评价的时候都说他们的感情很含蓄,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见微显著的能力使然。树动,风动,心动,体现了思维的三个不同的层次。眼见为实的“树动”,依据智商推理而得树动背后的能量“风动”,靠慧根感悟出来的“心动”。人的智力是可以教的,而人的慧觉只能靠自己去感“悟”。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个师兄弟“悟空,悟能,悟净”的法号玄机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悟”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实际上就是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气氛,而有“悟”者在其中能够起到基石的作用。《易经》中提到“保和太和,乃利贞”,说的就是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持续性长时间的保有小的和谐,积小为大,最后就会收获大的和谐,这样有利于社会整体正向发展。顺便讲一下,在中国语言中“大”还有“太”的意思,日本国旗为无极图,日本民族叫“大和”民族,而且千多年中他们整体是稳步发展的。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对日本地深远影响,而且还可以体会到和谐对社会家庭的重要。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这是我家老祖宗的治家格言。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平时的“忍”在家庭和谐中的重要性,而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持久的持续性的。在旧时男权社会,为了家庭和谐人民尚且如此要求自己忍让,何况在今天男女平等的社会!中华深厚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细腻的人生体验的结晶,更多是人开慧之后的结果。有智的人相处容易“争论”,一争论就自然会破坏了“和谐”氛围,就会产生出“斗”,有“斗”就会有“伤”,就会出现感情的裂痕,这也是当今社会家庭出现不稳定的原因之一。而这其中最受“伤”的是孩子,孩子由于处于心智身体的发育生长期,情绪上会受很大的波动。中医上说,喜怒忧伤悲恐惧,会对人体带来伤害,有的会影响终身。这与近代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得出的孩子幼时的经历会影响人的终生的结论非常相似。而且这些潜意识的伤害,还可能会使孩子造成人格分裂。由此可见良好的氛围是可以涵养出良好的情绪,从而塑造出健康的人格。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在家庭和谐中,平常所谓“当家的”特别重要,因为他或她的一言一行,就能够左右出家庭的氛围,如果他们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这个家庭想“和谐”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其二是家长要有客观看待问题的意识。我家的兰花开了,这次花期前后持续了一个月左右,而这一个月左右的花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不会因我观察而改变,这就是客观。有时候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因为观察能力是一种智商,是智商这东西人与人之间就会有差别。这样看来有时候做事方法也是蛮重要的。客观看问题是一种方法,倘若你能够客观地看问题,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你的智商。客观地看待事物会让人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臆断,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美丽。反之,这个世界可能就是一团糟。就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缺少客观方法,不问清楚孩子的想法,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那么做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这样往复,孩子自然就不会喜欢我们。
客观地看问题,是建立在前期对事物的调查研究、材料收集、数据分析、科学推演的基础上,它不是事后诸葛亮。当然这个时候你要从事情中跑出来,做个旁观者。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当事者的事情,这样相对我们来说就容易获得较为客观的结论。当然这里的旁观者充当的是“天心”的作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平砝码的作用。如果你客观地看问题这个事物的天平就平衡,那么这个“交易”对当事的双方自然就会公平,自然就会被双方接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都有错,何况是孩子。客观地对待孩子的错,我们就学会了宽容,就不会责怪孩子。有些孩子由于经常受责骂,结果是不知不觉地朝家长期望相反方向发展。客观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就会反思自己的言行。记得有人把教育孩子比喻成种庄稼,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是啊!我们看地里的庄稼长不好,肯定都说这个种地的有问题。这样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我们就会分析孩子在成长阶段中那个片段出了问题,我们家长的方式、方法、态度又是什么。就不会胡乱训斥孩子,从而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在这里我把对家长教育孩子上的“耐心”、“爱心”、“诚心”称为“三心”,把“运用智慧为教育孩子营造良好氛围的意识”和“家长要有客观看待问题的意识”看成“二意”,合称为“三心二意”,我认为家长教育孩子需要“三心二意”。有了以上认知之后,我觉得大家还要了解一下中国人的成长规律,这样有利于我们学会等待,学会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做相应的事情,避免拔苗助长。孔老夫子生活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的时间比较长了,但我以为他的经典语录对我们还是有些启示的,子曰:“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他对人生成长的体验,一样对我们今天的人有参考意义。总之,教育孩子要踏着孩子成长的节点,顺其自然的助其成长。那这样去做之后,你肯定能够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作者:欧阳昆仑
年龄 47
职业 自由职业
专业背景 生活哲学与日常生活养生
擅长领域 鉴赏
自我评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光阴似箭,人生路上且行且珍惜。行有余,则学文。《大学》有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以为善莫大焉!道是天下公器,莫敢私藏。今有一分得尽一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