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十七)
据蔡一鸣1952年写的《自传》,他说:“1902年,我出生于浙江永嘉县(注:即今温州。温州古为瓯地,称东瓯,又称鹿城。东晋太宁时(323)建郡,为永嘉郡,唐代上元二年(675)始称温州,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而今永嘉县,于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始建永宁县,隋开皇九年(589)改称永嘉县。1949年解放初置双溪县,因境内有西溪和楠溪江,9月复称永嘉县,是温州地区文化的起源地)城区麻行僧街。我家自曾祖父由西溪(注:在今永嘉县)迁此,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4世了。”据蔡一鸣今年78岁的长女孝俦说:“清同治年间,我的曾祖父居住在瓯江北岸(江心屿的北面),世代务农。太平天国时,有一年瓯江源头洪水爆发,汹涌澎湃的洪水把上游大量的树木、木材冲泻而下,曾祖父带领4个身强力壮的儿子,在江边从洪水中捞起大量的树木和木材。有经营头脑的曾祖父带领4个儿子,把树木和木材处理成有用的木材后,运到瓯江南岸的麻行僧街去卖,由于经营有方,积累了财富,不仅开了木材行,还开了米行等行业。整个家族也随之迁移到麻行僧街,最盛时期整条麻行僧街几乎都是蔡家人在经营。随着时代变迁,到了1930年代麻行僧街将军巷遭受大火,整条街巷均被烧,我家老屋被毁。重建后就是我们小时候居住的格局,将军巷由曾祖父4兄弟住,将军巷东首一号是大房,二号是二房的蔡为民家,三号是大伯家,四号是我们家,五号是一个空地,属于大家共有,六号是四房婶婶家。这些是父亲在1964年对我讲述的。”
在《自传》中,蔡一鸣说:“曾祖醇庵公,祖父友三公,都是经营木商,父亲云阶公始专读书。但为科场不得意,改在县衙门任库房里一个职员(据孝俦回忆:我祖父当时是清朝衙门里的盐官,我祖母蔡翁氏。大伯蔡烈夫,在温州老家做小生意,姑妈蔡韵香,嫁给文成陈家,姑父陈松固在银行工作)我兄妹三人,我居次。不幸我仅6岁,父亲即去世,母亲抚育我兄妹三人,堂上尚有70多岁的祖母。祖遗有田十四五亩,除自住房屋外,还有几间余屋出租。我兄长我6岁,父亡后,即继承库房职务,因年小,即请他人代理,几年之后,亏累甚巨,且经祖母去世,他自己结婚等,婚丧费用,遗留的产业就逐渐变卖,家境亦感困难了。”
在蔡一鸣的简历中他写道:
1909年2月至1916年12月,其年虚岁8岁,永嘉县(即温州)公普两等小学堂读书;
1917年9月至1920年12月,在温州师范学校读书;
1921年,在家自修料理家务;
1922年2月至1923年2月在永嘉黄田乡村小学任教员,由于待遇低,去职;
1923年4月,到上海杭州某处谋处工作;
1923年10月至1924年11月,在永嘉县公署教育科科员,其间做过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孙中山追悼会;
1925年1月至5月,在北京朝x大学预科学习,其间参加“五卅”惨案学生运动,并准备投考西北干校;
1925年6月至1926年8月,在西北陆军干部学校学习并毕业,石敬亭是该校校长;
1926年10月至11月,西北军保送到中国国民党党政训练所学习,由于怀疑我有共党嫌疑,被开除。
蔡一鸣在《自传》中还说:“我的求学,是时断时续,因为家境的困难,由高小毕业后,即进旧制师范读书。我从15岁初学为诗,爱好文学。”
《香白诗存》卷一,是从1921年到1926年,共6年时间所作的诗。其时他的诗还没有強烈的社会感,直到1926年底参加冯玉祥西北军部队北伐后,才有《夜出居庸关》、《登长城》、《塞上述怀》、《出征》、《入关》、《战后京津道中》等具有浓烈战争气氛的诗,而之前大都是咏怀自然,抒情之作,如《郊行》、《春夜有怀》、《感时》、《探梅》、《观鱼》等。而且其初期诗作远没有后期诗作老辣和成熟。
2019.9.10.夜市

古梁,原名邬浩良,江苏无锡人,生于1947年。1954年全家迁入浙江武义县。1994年版《武义萤石志》为编辑;2010年版《武义县志(1985~2005)》为副编审;2015年版的《武义财政税务志》为编审;2017年版《武义交通志》为顾问;2011年至2016年与人合作,创作了《寻访武义古村落》三册,近100多万字;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201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历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