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无常
需要怎样的智慧
作者:欧阳昆仑
释迦牟尼佛年轻的时候出了皇宫,看到了生老病死众生像,顿生慈悲之心,愿度天下苍生一切厄难。可见生“病”是苦悲的,人世间没有一个人愿意生病的。对人而言致病的原因无外乎是两个:内因和外因。外因是表现,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如果能够找到解决内因的根本问题,对疾病的解决肯定会带来莫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有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这里古人对疾病预防提出了一个方案,使我们看到中华五千年智慧的曙光。正是得益于祖先智慧的保佑,我们才能绵延至今,人丁兴旺。对于养生高手来说,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应该没有问题,相信是容易做到的。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说起来比较容易,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对于一般人来说,应该怎么去做比较好呢?

记得有人说过:世间不如意的事有十七八九。为什么世间不如意的事有十七八九?有这样结论的人绝对是外求多于内求,外求的人显然心气是外动的,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这样当然就会引起诸多不如意的结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如果要对事物有一个根本的了解,还要从本质上去把握事物。也就是说要去掉人生不如意,就要对人的内因进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对内因的把握要有一个道的高度。古人发现心是惟一离开人体还能够跳动的器官,认为这种现象是自然界的天道运行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在人体的规律反应。发现了心藏神的规律,如果心神有问题,与大自然不合拍了,那么人身体就会有毛病。古人通过几十万年的实践慢慢地摸索出一套中医五行理论,当然在中国五行理论不仅仅局限于中医,可能是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保留了医书系统比较完整,从而使五行理论在医理中得于完备的继承。人类是自然界环境作用的结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中国出现了传承了几千年的《黄帝内经》。这实际上是我国五行理论对应于环境与社会的一次体验。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开放的立体的,就是这种多维的哲学观,给我们文明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心即世界,世界即我心”,这句话如果把我心换成镜子,大家都知道镜子里的内容反应的是外面的世界,怎么样的世界就会有怎么样的镜像。实际上在我们文化里的这个心要比这个镜子复杂多了。“心之官则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既说明了我们祖先老早就意识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有主观能动性。只是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使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歧义,古今文言使我们陷入了文化的割裂。既然心在我们今人眼中这么难于把握,那么要使我们身心健康有没有比心更好把握的操作系统呢?

随着中国社会地发展,有些文化获得了发展,有些文化也受到摧残。对应天人合一,老子说:“在天为道,在人为德”,《黄帝内经》也说:“天之在我者德也”。这一思想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一直有比较清晰的脉络,只不过,早期中国文化是少数人掌握,文化类似于密码,只对上层开放,对多数人是不开放的,因此天人怎么合一困扰了大家。历史发展到了春秋,中国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普及,至少是到了后世汉代,使我们五行天道与人的五伦对应起来,使五行与人的五脏对应起来,即木金火水土与仁义礼智信与肝肺心肾脾对应起来。而肝脏对应的是仁德,心脏对应的是火德,脾脏对应土德,肺脏对应的是金德,肾脏对应的是水德,这里的脏是一个系统,不是西医说的器官。实际上五行与空间和时间等还有对应关系。这样就使我们在多维的角度下清楚地明白,德全不危,我们如果五德不全,自然就会对应的生出病来。比如春天,道在万物上体现出来的是“使生”,那我们在春天就应该按照《黄帝内经》春日养生所说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去执行。在这个时候你如违背了天道,你的仁德就会有影响,那么你对应的肝脏就会出问题。木生火,母生子,如果情况严重还有可能引起心脏也出问题。因此《黄帝内经》又说:“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一般来说,病能够生发出来,说明你体内的机理还是正常的,如果再按照天道也就是《黄帝内经》说法去做,是可以把身体调回到健康状况的,这样五行又重新恢复了平衡(这里是指动态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否则,就是天地否卦,人就有危险了),人的肌体又焕发青春。明白了这些大道之后,我们还要明白,一天到晚人体也有类似于春夏秋冬,如果没有按照运行规律去做,就会积少成多,长年累月也会使五脏生病。比如早上本对应的是人的肝气生发,结果有些人不知道,老是一大早就给自己的孩子添堵,喊这喊那,挑三拣四,说东道西,结果自己舒服了,孩子却憋了一肚子气,伤肝了。无形化气,气集成形,形积成体,时间一长,量变积累成质变,问题就大了。

“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人体是道德的“显示器”,一旦“缺德”了,对应人体的脏腑自然就会生病。我们知道了天道“五行”对应于人的“五德”,怎么才能使我们达到“德全不危”呢?《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以上“天书”,书上的解释也多不如意。如今从天道人德的视角去看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古人知晓“德”是靠平时点滴的“善”来积累而成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讲的就是这个理。《黄帝内经》说“心藏神”,天道通心神就得安宁清明,这个时候人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因此“圣心备焉”!此外,在这里荀子老先生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圣的道路,就是“积善成德”。如何积善呢?

树有本末,物有终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既然“积善”能够“成德”,那能够管住人的“德”的本质是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心如太极,太极生两仪,一念生好歹。因此,德的本质是起心动念中的“善念”。这里的“念”是念头,善念是好的念头与好的行动相统一,包括了行动。念头具体如何体现的呢?《黄帝内经》有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来对这句话,我也就存字面解释,后来看到孟子他老人家对“浩然之气”进行解释中有“志者气之帅也”,这个志好像就是意念,就是念头。常言道“医者,意也”,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注意通过培育涵养善的念头,是可以使我们达到气血调和,从而使我们远离疾病,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也说,肝“在志为怒,怒伤肝”;心“在志为喜,喜伤心”;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肺“在志为忧,忧伤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以上实际上是人念头影响了人情绪,情绪过度使人五脏受损。因此人有不好的念头首先是自己受伤,德行受损。如果此时能够对不好的念头进行练化忏悔,那么就会使这些负面情绪产生的毒素在体内慢慢消减,甚至归零。孟子曾经说过诚身是善道,要做到心诚就要行善道。人如果能够诚身,则求仁得仁,万物皆备于我。因此,诚能感天,心诚则灵。比如居家生活,我们经常听见男女双方互相埋怨,实际上这个埋怨对方的念头一生起,也不要吵闹,自己的德行就受损。那就缺德了,缺德就少得,就给生病开了方便之门,这是正常现象。

有人以为,我本着善的想法就好,行就无所谓了。殊不知“知行合一”,有这样想法本身就错了,就德不全了。比如我们呵斥孩子,打骂孩子,看起来是为孩子好。如果能够反思,你就会发现这是因为我们德行不够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而打骂孩子结果孩子逆反,更会使我们的德行受损。其实,我在没有感觉到这些道理之前,我也认为人只要有善的想法就行了。直到有一天,听到有德行的人说,如果一个人讲话不温和,他的德行也不全。直到这时我才清楚的认识到善行在细微之处对人的影响是同样巨大的!才发现自己是个“缺德”的人。原来生活中对人不服气 ,对人不尊,对人蔑视等等,都会使我们自己缺德。这大概也是儒家提倡中庸之道的根本原因吧。不偏不倚谓之中,不变的真理谓之庸。孔子曾经发过“中庸之道”不好把握,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的感慨。“中庸”这一道哲学难题,直到共和国老一辈的缔造者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理论,调查研究的方法,才使事情的解答有了“中庸”的科学方法,成为治国平天下的法宝。人要“中庸”必须持以“一念”,护持住善的德行,知行合一才能执行到位。

记得国外有人曾经说过,自己年轻的时候,想改变世界;后来年纪大了,发现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他想改变家人,临终的时候,他发现这也是不可能的;他说到现在我才知道,我所能够改变的只有我自己,只有我改变了,才会有可能改变家人,才会有可能改变世界。由此可见,人想改变自己的状况,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是确实可行的。同样,今天我们要想自己身心健康,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把持住自己的善念,知行合一,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欧阳昆仑
年龄 47
职业 自由职业
专业背景 生活哲学与日常生活养生
擅长领域 鉴赏
自我评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光阴似箭,人生路上且行且珍惜。行有余,则学文。《大学》有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以为善莫大焉!道是天下公器,莫敢私藏。今有一分得尽一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