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
张 军

月光,照在山川树木上;月光,倾泻在江海湖泊上;月光,映在千家万户窗子上;今夜的月光啊,泼洒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坎上。
月亮慢慢升了上来,在大海的那边,在高山的岭巅,在小村的东头,在大树的枝梢,在老家那方院子的矮墙外。
菊花开了,桂花香了,苹果红了,石榴笑了,满坡的庄稼熟了。蟋蟀们也来助兴,在墙角不停地歌唱,那是一首专属于秋天的交响乐,那是一曲丰收在望的民间小调。今夜的月色啊,不知会醉了多少人的心。
童年,朝也盼夜也想,总是盼着过节的日子,先不必说不用上学,但就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也足以勾起一个孩子无限的馋虫。
大门外枣树上,沉甸甸挂满了果实,用力晃上一晃,口袋里装满了偷来的收获,扔到嘴里一颗,嘎嘣嘣脆响,那种香甜的味道,至今想起来仍不免口舌生津。
临近中秋前几天,祖父母先行在集市上买几包月饼,挂在高不可及的梁头篮子里,一来防止可恶的老鼠,二来提防我们几个小馋虫,若被我们提前偷吃,待中秋月圆之夜,又再拿什么逗引孩子呢?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小时候好奇心强,问祖父天上的月亮为什么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弯,有时圆,这月儿又在什么时侯最圆最亮?祖父站在庭前:“天上月亮上住着一个美丽的仙子,她的名字叫嫦娥。每月十五这一天,她把自己装扮的最为漂亮,在这一个夜晚,仙子显露出最美的容颜。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天下家家团圆举国欢庆的日子,这一天仙子看到万家欢聚的景象,心中也非常开心,她精心梳妆打扮,提前好几天把月亮擦拭得干干净净,你看,今晚的月亮像不像一个银色明镜?所以,每年中秋的晚上,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美最为明亮的时刻”。

“未必嫦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彼时并不知道晏殊这首诗,只无端在想,全天底下,村村丰收人欢笑,家家户户庆团圆,可月亮上那位美丽仙子,孤苦仃俜一个人不会清冷寂寞吗?住在那么那么遥远的天上,身边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当她看到人世间的欢乐景像,心中会不会苦不堪言?又会不会念起往日亲人,伤心的落下几行泪水呢?那一年中秋夜,当拿到盼望已久的月饼,我舍不得吃上一口,先将月饼高高捧起,问一声月中仙子,你也喜欢吃月饼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代张九龄的这句诗,道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声。中秋祭月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嫦娥奔月之后,后羿悲痛不止,摆放水果点心望月而拜,乡邻们感念这一双永不能再相聚的恋人,纷纷效仿此举,这个习俗遂流传至今,这是附于神话传说。其实远在《周礼》一书中,已出现“中秋”一词,至唐代,文人望月而生慨叹,多有佳句记之,民间亦受影响,中秋祭月也就固定为一个节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个记载详细描述了那时中秋盛况 。 再到两宋,团聚赏月已十分盛行,文人墨客们写下多少词赋,或歌团圆或诉离情,总是把一怀悠悠深情,付与天上一轮银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超然台上,写下了思念亲人的千古名篇。后至明清,中秋佳节渐渐成为团圆的代名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写出了异乡游子的无奈,诗人处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中秋月圆人难圆,怎不使人断心肠?“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况今夜此刻,一轮圆月高悬,想千里之外,亲人围坐月下,也正惦念远方游子,举头同一月,偏生两地情。
“前人写尽中秋月,秉笔今朝赋不成。多少世间流落客,怅然月在异乡明”,前几天出差在外,想着中秋不知能否回家过节,心下不免生出几分惆怅,提笔写下这首题为《他乡月明》的诗,这几句话既是为自己而写,亦是为海内外今夜不能归家的游子而书。
几十年来,父辈逐渐搬离老家,祖父母相继仙游,兄弟姊妹们如无根的浮萍,各自飘泊在异地他乡,难得再有机会,共度一个合家团圆的中秋节。如今,全家既便聚在一起,却再难重现少年时的场景,辞世的亲人们,永远再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聚会里,这是一种今生难以弥补的缺憾。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月明如水,今夜月光澄澈,天上那一轮亘古不变的月亮,照着四海升平的九州大地,照着日新月异的壮丽山河,照着万家团圆的欢乐景象,也照着飘泊异乡的远方游子。
此时,不知谁家窗外,传出一首思乡曲,舒缓的旋律无边无际弥漫扩散,与清冷的月辉交织碰撞,与晚来的夜风纠缠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