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印记——淘书在泉城路新华书店
信义庄
青春的记忆总是美好而难忘,在老城生活近三年多的时间里,除了那镶嵌着泉水,坠满了串串故事的大街小巷,带给我无穷的欢乐外,泉城路新华书店也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
八十年代是一个全民学习的年代,一个求知若渴的年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深入了人心。
夜晚亥时的泉城路上,串串清脆的车铃声,那是夜校归来的一群群青年;公交车上忘我读书的少男少女,成了泉城最靓丽的风景线;早晚和周末,解放阁下、黑虎泉边的英语角,拉开了济南开放的帷幕;新华书店里购书的人群挤爆了柜台;省图、市图的借书证一证难求……
“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莫让年华付水流”、“为四个现代化而学习”等等,让众多的青年热血澎湃!他们,或痴迷在数理化的海洋上,或跋涉于文学的苦旅中,或追逐在外语的梦想里……“奋斗、读书”成为了时代的特征,也成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信条。
要读书,首要的是要有书。八十年代是没有互联网,没有搜索引擎的,要学习,要读书,就必须去校园找,去图书馆、去朋友处借,去书店买。
那时,淘到一本心仪的书籍,常常激动地彻夜难眠。通宵达旦读书、抄书是家常便饭。
我是学会计专业的,会计制度就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圣经》。1982年版的财政部会计制度公布后,一直无缘得见。一个偶然机会,在财政厅一同学处看到,便提出能否借阅几天。当时,这样的业务书,印量很小,厅机关也仅是领导和相关的业务处才有。同学有点难为情,但最后还是把书借给了我,提出:一周后必须还。一周就一周。一周的时间,我把这版的会计制度完整地抄写了一遍,对每一个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每一笔业务的会计分录都整了个滚瓜烂熟。
借书学习总是有着太多的不便,更何况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图书馆、大学的书籍都非常陈旧,馆藏图书和大学教学用书的更新,严重跟不上时代步伐。要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书店淘。
泉城路新华书店,是1983年5月1日开业的。这一天恰逢周末,吃吧早饭,我就早早候在了门外。开业的当天人山人海,书店门口挤满了排队的人群。夹在人流的中间,脚不沾地,随波逐流,我被拥挤的人群推进了漂亮的书店。

进到店里,一排排高大整齐的书架,一摞摞各色的书籍,分门别类的排列着,深深震撼了我。这里瞅瞅,那里瞧瞧,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看花了眼。
楼上楼下,经济、社科、历史……最终还是在古籍出版社的书架下停了下来。

小时候,爷爷曾送我一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不曾想,在书架上竟发现了版本一模一样的一本,当时简直是欣喜若狂。买,一定要买!书,是长春古籍书店复制,吉林省新华书店发行的,定价0.42元。这点小钱现在几乎无人在乎,但当时,对一个刚刚参加工作,月工资仅有19.5元的我来讲,还是有些心疼的。

从居住的旧军门巷15号,到泉城路新华书店,步行也就十分钟,从此, 业余时间再不寂寞,淘书学习让我浑身充满了快乐和力量。
干什么吆喝什么,从事税收工作,自然关注税收方面的书籍。说实在话,当时国家经济正在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艰难探索之中,税收工作并不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高等院校几乎很少开设税收方面的课程,税收方面的书籍更是寥若晨星。有一天饭后书店闲逛,就在失望之余准备离开之际,在一个偏僻的角落,突然发现了两册《历代食货志》注释(王雷鸣著,1984年2月农业出版社出版)。“食货志”是什么东西?好奇心驱使自己忍不住翻阅了起来。这一翻不要紧,禁不住两眼放光。原来这《食货志》是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里面详细记述了历代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国家预算)等制度,是了解历代政府经济政策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史料。

这样的书籍焉能错过!掏出月工资的四分之一,毫不犹豫地将两册书籍收入囊中。也正是此书的阅读,让自己一度喜欢上了中国财税史的研究,随后陆续购买阅读了中国财政思想史稿(周伯棣著)等等,写出并发表了“浅谈课字”、“唐代间架税的启示”等等文章。
在泉城路新华书店淘到的书籍中,有两本薄薄的税收书对我影响很大。一本是《公共财政学》(中国财经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阿图.埃克斯坦著 张愚山译);一本是《美国国际税收概论》(中国财经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保罗. 麦克丹尼尔著 萧承龄译)。这两本书印量很小,都在一万册左右,当时能够买到实属不易。第一本购于1983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周日,它使我对税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税收公平、税收效率的概念第一次接触,就深深印在了脑海。第二本购于1985年冬天小寒当日,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观察税收的眼光,从国内瞄向了世界。这两本书我一直珍藏至今,偶尔心血来潮,取出来阅读一番,当年喜出望外的心情仍在心底丝丝荡漾。


青春的心比天高,年少的我也不例外。八十年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的关键时期,也是理论研究最活跃的年代,计划还是市场的讨论轰轰烈烈。如此的热闹,青春的我怎能置身事外。没有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专著,岂能参与论战!
买书,从头开始。从1983年冬天到1984年夏天,我每月拿出近乎三分之一的工资,有空就跑书店阅读、选书,先后从泉城路新华书店购买了《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1月出版 郭大力 王亚南译)、《资本论简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 王钰、吴振坤、左彤著)以及四川大学的《资本论研究》、武汉大学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萨纽尔森的《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兹《政府经济学》等等。在对这些书籍艰难的阅读和理解中,越读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越理解越感到自己功底的浅薄。虽最终没能写出像样的经济理论文章,但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却渐渐在心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对未来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八十年代是个学习的年代,更是个文学狂热、辉煌的年代,那一个青年不想写诗、写散文、写小说?谁不想成为文学青年?在这样的氛围中,去书店购买文学名著、热门的文学刊物,如《十月》、《当代》《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诗刊》等等,再自然不过了。
每个周末,有事没事我都会去书店转上一圈。看看有没有新上架的好书;文学方面的名著、新书谁最畅销;热门刊物又刊登了谁的大作;那位名家的佳作引起了热议和争论;那个新人的作品受到了广泛赞誉……阅读着、思考着、选购着,那种美妙、幸福的感觉至今令人难忘。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会想到,买书也会限量,但在当年,这确有其事。有的书一人最多只能买一本。记不清是那位文学大家签名售书了,好像是莫言的《红高粱》吧,当时现场规定,每人只能限购一本,这样的事情恐怕今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离开旧军门巷15号以后,随着工作的繁忙和时代的变迁,去泉城路新华书店阅读、淘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但那份对书店的情愫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偶尔前去总是盘桓良久,久久不肯离去。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走向未来的重要工具。读书使人快乐、明智,学习使人进步、阳光。让我们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学习中乐而忘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