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j亢乃坚
《道德说》
师之道,德范善导;医之道,仁德济世。孝之道,德邻事亲;人之道,威德廉耻。
四时应以春夏秋冬,五谷济以芸芸苍生;三光普被虚空法界,百业掌控生衍守恒。是故,地之道,简而随喜;天之德,厚而好生。心之境显道,人之本树德。
人有人道,鬼有鬼道,因德之盈亏而各路;魔有魔道,佛有佛道,因德之损益而殊途。
厚德者,役使日月于股掌,势至力钧;为道者,穿越时空于禅寂,梵境听香。又,知道明禅,曲径通幽;德圆福临,开慧渡劫。
然,假以道而妄执者,阴德亏损;假以道而邪祟者,阳德不聚。是故,德有阴阳之圆缺,道有善恶之清浊。道德缘起,惊天动地。
自人文始祖伏羲演绎天地人始,合道逍遥,厚德载物;道德联袂,乾坤承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看似互不相紊,实则生物链接。倘若破坏平衡,则道损德亏,岂能相生相济。
日出日没,昼夜为道,德泽普被;花开花落,枯荣循道,德香怡景;心灵交感,彼此同道,德知共鸣;劫缘显境,因果酬道,德化情仇;日月相惜,宇宙布道,德济时空。
自然法则,生克辩证,虽各持特性而道统德润,无为而无不为,令时间驻足生命永恒为终极。
入世法则,空间有序人伦儒,德功筑基,黎庶安居,纲常依道,仁义礼智,信愿知行。
出世间法则,三界唯识,六道唯心,心法善用是道。修德养性,以慈济有缘,兼乎道儒之长。时间的道教,空间的儒学,均可超越。即:时空不二。没有生灭,没有净垢,没有恐惧,无喜无忧,万象皆由心所,缘起变现于尽虚空遍法界,如来如去。融道儒于超然、合心法于世间,则道儒通泰,德功势至,成就慧命。
行文于此,劝勉有缘,欲开福慧,唯以道德兼具、德合道融为上。
参!
《道德说》观感
----作者 杨凤婕-
所谓道,即事物的本质、认识的规律。而德,其实就是道的运用和表现。生活中的道德观,就是生活中的准则、行为的约束。道为德之基,德为道之用。任何道德观,也就是生活观、社会观,其实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而产生,因此,《道德说》讲述的是人自然而朴素的生活契约,贯彻在生活实际的所有地方。因此诗人从社会和宗教的角度阐述了道德这种社会契约的标准化、制度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到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创造出的各种道德观念在同化或冲突中,能够至今经久不衰的保存下来的,即求同存异又彰显各自特性的不乏佛教道德、基督教道德、伊斯兰教道德、印度佛教道德等及各种民俗道德文化,这在人们自觉认同和追寻中得以延续,并在人类道德的实践中得到提炼与升华。
任何一种道德观念都不可逆反的与时俱进并助推着这个时代的前行,以保持道德观念的鲜活性和适用性。尽管有些道德观因不合适宜而被自然淘汰,但一些大众化的道德观念在人们受到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官僚主义,特别是社会面临拜金主义、权钱交易、急功近利、丧失人性的社会现实而无法甄别其良莠之际,各类道德像一条无形的戒尺、布施的雷区或望而生畏的临渊崖,无形的影响和规避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并在道德的基本底线上调整着自己心态的平衡。
诗人的《道德说》是自己对生命过程、对生命意义的各种觉悟和考掘,是从自身的理性感受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思想结晶,并扩展了道德理论的空间,呈现出更为美善的当代道德和未来道德,弘扬了先人留下的无限恩泽,为使这些思想成果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和实践的潜在意识和准则,拨开人们前行路上各种思想的迷雾,诞生了《道德说》,以飨读者。
作者 亢乃坚
曾用名:亢国顺、亢季一,蒙古族人。笔名:伏燨、伏曦、原上草、蒙古包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得到星云大师力荐,在台湾和香港多家报刊开辟有专栏。
参与编撰大型工具书《香港法律通编》、《澳门司法商务法律汇编》、《世界贸易组织多边协定全书》。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法学会法学专家,民革党员,收藏家。藏品除当朝高端墨宝之外,古董珍玩多数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老先生的遗赠。
居士,师从台湾高雄市文殊讲堂慧律法上人,法号净戒。
做人主张:德不配位,不与为谋。
作文主张:诗言有志,唯心品鉴。
微辰文化总顾问。
伏曦文学网刊总监制。
作家前线签约作家。
都市头条(lD10890367)认证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