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得最深的梗
文/轻尘
《红楼梦》是一部被误解了千年的奇书。通篇作者没有发表过任何个人看法。作者只是依据人物身份性情职务如实地记录了每个人物的言行举止以供看客评说。但或有议论也皆出于世俗评价。这也就引发了行文中看似矛盾的观点。引得后世诸人各执一词,无缘破解曹公真意。但作者就真没有观点么?有。虽然当时文字狱盛行,但作者还是巧妙地对书中所涉及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提出了自己明确的看法,只是把这种看法和对人物命运的解析都隐藏在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名字里。
说到这,你是不是想起了什么?对,就是开篇第一章第一段作者对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人物名字来源的解释。对于惜墨如金的曹公来说,你就没察觉到异常?第一章的写法对于以后诸篇严谨简洁的文风来说简直就是痴人呓语罗里吧嗦的都有点不像话了。这是曹公心里急啊,既怕人看懂又怕人看不懂,真的很难为自己。
其实许多人都注意到了曹公对人物姓名的几近苛刻的考究——谐音大于正音。也有人专门研究各个人物的姓名(外事不明问度娘)。及至目前为,吾尚未听闻有人把人物的姓名推到理解曹公写作意图寄托个人情感的高度。
其实这种手法并非曹公所独创,只是用途不同。一向为我们所熟知的皇家为褒奖家奴大臣毕生功过的谥号即出于此种手法——寥寥数字即可高度概括人物的一生。而曹公只是把这廖寥数字当作了人物的名字来用罢了,但为免于过于明显而以正字代之,以避人非。此谐音之源耳,我辈不可不察。
为此,雪芹不得不大费周张以明其志。集中表现在第五回,作者不惜假借《薄命册》以实其理,书画同出;更辅以红楼十二曲遍述其真,以唤众痴。可以说作者为了后世深解其情,可谓把所能想到的手段都用尽了。无怪乎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伯牙子期,世之所稀,真正一己难求。
这,大概就是整部《红楼梦》中藏得最深的梗了吧。世情难解,难在人心,人心难解,难在其衷,其衷难解,难在其幻,其幻难解,更在情通。
2019.9.7.22:28